八十余载光阴荏苒,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如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民族复兴的征程。这座凝聚爱国情怀、民族气节、英雄气概与必胜信念的精神丰碑,历经时光洗礼而愈加璀璨,成为永不枯竭的力量源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应深刻体悟并自觉传承这一宝贵精神财富,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强劲动力。
汲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力量,砥砺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爱国,是中国人最深沉、纯粹的情感。张自忠将军战前致信部下:“只要敌来犯,兄即到河东与弟等共同去牺牲。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这铮铮誓言,展现了中华儿女为国捐躯的赤子之心。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应当传承这份情怀,常怀忧国忧民之心,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第一职责是为党工作、为民服务,真正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为一体。
汲取“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奋斗力量,锤炼攻坚克难的过硬本领。仍记那年寒冬,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日军解剖他的遗体,却在其胃中只见草根、树皮与棉絮;赵一曼女士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在留给幼子的遗书中写道:“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际行动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这种在绝境中依然坚守的顽强意志,正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精神的生动写照。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党员干部更要发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面对矛盾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危机敢于挺身而出,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
汲取“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结力量,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是抗战胜利的基础。从台儿庄战役中不同派系的军队摒弃前嫌,协同作战,到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形成了全民抗战的壮阔图景;从华侨领袖陈嘉庚建立“南侨筹赈总会”募集巨款支援抗战,到澳门同胞组织“四界救灾会”开展募捐和宣传活动。这种军民一心,举国协力的团结精神,是抗战胜利的重要保证。新征程上,任务越繁重,风险考验越严峻,就越需要巩固全党全国人民的团结统一。党员干部要自觉做团结的模范,坚持人民至上,密切联系群众,深入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呼声,汇聚群众智慧,画好最大同心圆。
汲取“不畏强暴、血战到底”担当力量,永葆无私无畏的革命本色。“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我们的宏大的胜利,由无数英雄浴血铸就。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死守四行仓库,孤军奋战展示中国军人不可辱的气节;狼牙山五壮士为掩护主力转移,宁跳悬崖不投降。这些英雄用生命诠释了何谓担当,为我们奠定了革命底色。新时代虽无硝烟,但同样考验着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要敢于动真碰硬,不做爱惜羽毛的“绅士”,而当敢于斗争的战士。在原则问题上寸步不让,在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斗争,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气概,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鉴往知来,向史而新。”每一位新时代的党员干部,都应当成为这一伟大精神的自觉传承者和坚定践行者,以更加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和坚实的步伐,奋力走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新郑市委组织部 李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