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朦胧,树朦胧,点点“萤火”照夜空。

入夏以来,每天晚饭后,南召县太山庙乡农民三五一群或全家人齐出动,一手持电灯,一手拎着小水桶,前往村边的林地里摸金蝉,远远看去,灯光如萤火一样在林中舞动。

金蝉,又名知了龟、知了猴、爬叉、马知了。金蝉若虫(幼虫)有极高的药膳营养价值,尤其刚出土的若虫含蛋白质最高,此外,它还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若虫变化为成虫时,羽化脱掉的外壳称蝉蜕,俗称爬叉皮。金蝉可入药,入药的虫态有成虫、幼虫和蝉蜕,最广泛应用的是蝉蜕,蝉蜕是最重要的辛凉解表中药。在民间,大人们常把蝉蜕、灯草、竹叶合在一起,给小孩们泡茶喝,去火,有“灯草、竹叶、爬叉皮,小孩喝喝不着急”的说法。

在我国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吃金蝉的习俗。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保健意识增强,金蝉若虫开始“农村包围城市”,爬上了城里人的餐桌,市场行情逐年上涨,摸金蝉,也成为了太山庙乡农民增加收入的一种渠道。

金蝉经济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夏季,每天早上摸金蝉的农民相见后的问候语已由过去的“吃饭没有”,变为“夜黑(昨晚)摸多少个,今早(收购价)多少钱一个?”。在太山庙乡,农民摸金蝉一年挣一万余元的,屡见不鲜。安庄村张大哥“种”了一亩左右的金蝉,为扩大再生产,他又租了一块邻家的树林地“种”金蝉。他说,租金虽然高点,但能年年“种”,年年收,从长远来看,还是挺划算的。他家卖金蝉一般每年有一万元左右的收入。张大嫂说,每天晚饭后一家人到树林里转转,既摸金蝉了,又锻炼了身体,稳定了血糖。晚饭后,全家人一起摸金蝉已成为习惯。

金蝉“种植”基地

在太山庙乡,摸金蝉的方式也在变化着。最早的摸法是人们拿着竹竿,头戴电灯,提着装有水的小桶,到树林里,看到树上的金蝉若虫后,用竹竿把金蝉捣下树,放在小桶里浸泡着,以防若虫变成成虫,第二天早上到村边收购点出售。现在的摸法是,人们在树干上离地一米左右缠上透明胶带,若虫爬到胶带处,难以往高处爬,手到擒来。更有智者,在树上缠胶带,钉个装有水的塑料瓶子,若虫爬到瓶口处后直接掉入瓶中。这样,不用一晚上往林子跑好几趟,转悠着摸金蝉。如想省事,第二天早上到树林跑一趟,就搞定了头天晚上忙半夜的活。

一到夏季,太山庙乡街头、村口到处都是收购金蝉的摊点。而最早收购金蝉,并把生意做大做强的是该乡梁沟村农民王莉。今年40多岁的王莉是当地农民眼中的女强人,她采取“基地+农户”的方式,每年把当地的茵陈、洋槐花、榆钱儿、艾草、桃子、金蝉等通过物流,销售到全国各地。每年的夏季,王莉以公平合理的价格从农民手中收购金蝉,浸泡清洗,挑拣分类后,装入塑料瓶冷藏,随后通过物流,发往全国各地。从价格上讲,若虫价格最高,长出小翅膀的价次之。这几年,金蝉行情一路上扬,收购价由前几年前的三五角钱一只,已上涨到今年的近一元一只。

农技人员查看金蝉生长情况

金蝉逐年上涨的价格,刺激着农民们摸金蝉的热情。农民们在树干上缠胶带的摸法,导致金蝉不能产卵繁衍下一代,野生资源逐渐减少。为发展经济,梁沟村“两委”高瞻远瞩,几年前率先从山东等地购买蝉苗,在树林里“种”金蝉,村干部带头“种”,带动全村有树林的农民“种”。最初的种苗,“种”后第三年见效益,如今已进化到第二年就能见效益,大大缩短了幼苗成长周期。梁沟村有近千亩桃园,目前,梁沟村正在探索“树枝头有桃子,树下有瓜类、红薯和中草药,地下有蝉苗”的立体种植法。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梁沟村“两委”的做法,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近几年,以梁沟为中心,金蝉“种植”业已辐射全乡,辐射周边小店、留山等乡镇。当地政府因势利导,给农民提供信息和服务,助推了全乡“地下经济”的发展。如今,全乡金蝉“种植”面积已达2000余亩,太山庙乡的“地下经济”正蒸蒸日上。(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