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工业遗产记叙着工业文明的年轮,是历史长河中凝固的工业史诗,既镌刻着机器轰鸣的岁月记忆,更凝结着攻坚克难的精神气节。作为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珍贵财富,这些钢铁与砖石的交响,始终传递着震撼人心的文化力量。

为赓续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 “三特”精神,重温矿工战天斗地的奋进史诗,7月14日,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薪火传煤”实践队顶着炎炎烈日,走进了承载着共和国煤炭工业厚重记忆的热土—— 王石凹工业遗址公园。这支由5名采矿专业学生与3名带队老师组成的队伍,开启了一场与工业遗产 “富矿”的深度对话。

镜头之下:触摸到的是工业文明的“钢铁筋骨”

当实践队员走进实物展区,触摸那些静默珍贵的展品时,每一件展品彷佛镌刻着历史记忆,都在诉说着过往。主井架的钢铁骨骼在烈日灼烧下泛着古铜色光晕,螺栓连接处的纹路早已被岁月磨平,却仍倔强地攀附在金属表面;苏联专家楼的红砖墙洇出红糖般的色泽,木质窗框的漆皮蜕变成一道道皱纹,窗玻璃上的雨痕与煤尘晕染出朦胧光斑,恍惚能看见当年图纸上跳动的线条。

选煤楼的钢铁骨架在风中摇曳,巨型漏斗边缘被煤块磨出月牙状弧线,阳光穿过筛煤网格时,千万点金芒从铁锈里蹦跳而出;运煤轨道在黄土地上画出悠长银线,铁轨衔接处的鱼尾板锈成暗红,螺栓顶的锈帽像缀在金属腰带上的铜扣。

展柜里的仪表盘如凝固的星辰,玻璃罩上的划痕与煤烟形成天然滤镜;防爆灯外壳坑坑洼洼,蛛网般的裂痕里藏着穿透黑暗的执念;安全帽的玻璃钢外壳布满撞击凹痕,内衬棉布虽泛黄却依旧坚韧;风镐手柄被磨得发亮,握痕处的包浆比任何古董都温润—— 这座工业遗址公园如同凝固时光的巨人,每一道纹路都刻着奋斗的足迹。

实践队成员参观实物展品

倾听历史:矿灯照亮奋斗者的“精神矿脉”

走进矿工博物馆,纪录片《王石凹记忆》的光影在队员们眼中流转。作为苏联援建的“156”项目中25个煤矿项目之一,王石凹煤矿的成长史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煤炭工业奋斗史。

从1957年破土动工时的机器轰鸣,到1961年建成投产的汽笛长鸣;从产能突破133万吨的欢呼雀跃,到荣获全国高档普采冠军的荣耀时刻,影片帧帧画面都浸透着奋斗的汗水。1960年中苏关系恶化,专家撤走、技术断供,这座煤矿瞬间沦为“边设计、边建设、边开采”的“三边”工程。

危难之际,王石凹人在党的领导下,在西安煤炭设计院的支援下,用“安下心,扎下寨,团结起来闹翻身”的誓言点燃斗志。他们攻坚克难、攻城拔寨,打了一个大大的翻身仗,创造出“分阶段、跨石门、连续开采法”等引领行业的科研成果,以高档普采工艺刷新全国纪录,更以过井筒工程单行作业成井速度创下全国新高。

那些从地心深处涌出的“工业粮食”,不仅点亮了嗷嗷待哺的电厂与工厂,更化作社会主义建设的“黑色能量”,让“共和国煤炭工业长子”的旗帜在黄土地上高高飘扬。

实践队成员观看纪录片

薪火相承:用奋斗精神续写“时代答卷”

参观结束后的研讨室里,指导老师李路州的提问掷地有声:“新时代物质生活富裕了,我们还需不需要发扬矿工精神?”队长李佳旺率先回应:“从苏联专家楼的图纸到选煤楼的轰鸣,煤矿精神是国家工业史上的‘压舱石’。当年矿工在黑暗中挖出的不仅是乌金,更是民族复兴的底气。忘记这段用钢钎与汗水写就的历史,就像运煤轨道生锈断裂,会弄丢前行的根基。”

“选煤楼的筛网从不会对煤块‘躺平’。”队员冯帅高声说道。“现在的物质富裕正是建立在当年奋斗的基础上。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那些说‘努力无用’‘读书无用’的人,该看看矿灯照亮过的巷道—— 真正的安稳从不是守株待兔,而是像轨道上的矿车,只有迎难而上,才能驶向远方。”

队员白嘉译望着窗外的主井架:“这是跨越时代的接力棒。就像主井架的钢铁骨架,煤矿精神的核心从不过时。前辈用‘特别能战斗’劈开前路,我们就该用同样的坚韧应对新挑战,让这束精神之光在青年手中更亮。”

“选煤楼的传送带教会我们,任何工作都怕‘打滑’。”队员刘羽指着记录册上的笔记,“煤矿工人在井下的每一步都精准如齿轮咬合,这种严谨与担当,放到今天的实验室、生产线依然是‘刚需’——敷衍应付的态度,在哪条‘轨道’上都跑不远。”

“矿工掌纹里的煤屑,是职业道德最好的标本。”队员王诗雅的声音略带些许动容,“他们在黑暗中坚守规程,就像运煤轨道要始终保持方向。新时代新征程谈职业道德,就是要认真学习这种‘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劲头?这才是矿工精神留给我们最珍贵的‘乌金’。”

实践队成员谈心得体悟

 带队老师高智军的总结点亮了全场:“深挖这座‘富矿’,绝不止于煤炭发展的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工业的硬核记忆与生活的柔软希望相互交织是其中的主题主线。一代代无名的矿工组成的“奋斗者”号,用血肉之躯铸就的信念丰碑,是“深挖”历史馈赠后照亮未来的时代薪火。这份沉甸甸的实践纪实,是青春与历史的对话,更是新一代能源人对未来的庄严承诺。”(白嘉译 王诗雅  刘羽)

实践队成员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