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乡韵焕新”——农链筑梦乡村振兴实践队赴“太行明珠”郭亮村, 深入探索文化创意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团队通过实地调研特色文创手工艺、沉浸式体验非遗民俗演出,为古村落注入青春活力。

实践队深入调研郭亮村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的文创产业体系。队员们发现,该村立足剪纸、刺绣、泥塑等百年技艺,创新开发出“玩转郭亮”系列剧本杀周边、民俗IP衍生品等文旅商品。在村内改造的文创基地内,废弃校舍变身为写生艺术空间,“七个鸡窝”打卡点巧妙融合非遗叙事元素,生动诠释“文化符号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振兴理念。队员们详细记录了青壮年手工艺者将太行山岩画、挂壁公路等地标元素融入布艺与木雕的创作过程。

图为实践队员参观手工艺文创品

午后,实践队参与了村民自发组织的文艺活动。十余位长者以质朴歌声演绎了《打金枝》《老来难》等地方戏曲选段。虽无专业舞台,但老人们在树荫下的倾情献唱,传递出乡村文化的深厚底蕴与乐观精神。

团队成员了解到,此类活动是郭亮村“孝善敬老”新风尚的生动体现。当地政府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定期组织文艺汇演,既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也丰富了老年人精神生活。实践队员在互动中感慨:“银龄歌声不仅是娱乐,更是乡村记忆的活态传承,为振兴注入了情感温度。”

图为实践队员欣赏当地老人演出

“郭亮村的‘文创+非遗’模式为我们打开了新思路,”队长李同学总结道,“利用数学建模优化游客动线,通过统计学精准分析手工艺市场供需,将是团队助力乡村的关键切入点。”基于实地调研数据与太行山生态资源信息,团队正着手构建“文创产品竞争力评估模型”,旨在破解同质化瓶颈,为郭亮村乃至类似古村落的文创振兴提供数据驱动的解决方案。(通讯员 胡俊宇 张嵩楠 雷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