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源起南阳,千里调水始于淅川。2024年7月6日,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的重要讲话精神,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南水北调大局重,情系水利代代传”实践队来到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盛湾镇鱼关村,开展一系列南水北调精神学习活动。活动旨在通过对南水北调移民历史的学习来感悟并发扬南水北调移民干群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移民精神,同时向更多人讲述移民故事、弘扬移民精神。

移民丰碑 王梦欣/摄

7月6日17:00,实践团成员来到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山水环绕之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民俗博物馆前的一汪清湖,“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正是淅川丹江流水潺潺、碧绿清澈。向里走,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博物馆前一大历史性坐标建筑——移民丰碑。

移民丰碑前56座花岗岩石碑巍然屹立,石碑上双面镌刻着淅川10个乡镇184个行政村共16.5万名移民干群的名字,诉说着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情怀与胸襟。实践团成员们认真阅读移民碑记,感受淅川人民为国家水利事业和人民利益而集体移民这一壮举带来的心灵震撼。

实践团成员观看博物馆简介 刘鑫豆/摄

实践团成员们跟随工作人员移步民俗博物馆,迎面是博物馆外墙“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八个大字,诠释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历史意义。据工作人员介绍,鱼关村188户893人于2009年8月20日全部搬迁到唐河县,工作人员收集了大量移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资料并进行整理,才建立了第一座移民精神博物馆——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实践团成员认真浏览馆内藏品,听工作人员讲述每一件藏品背后的故事。老式钱币、老城墙砖、陶管瓦器、破旧木门、老式簸箕等生产工具、落满灰的圆桌......每一件藏品都充满着年代感,仿佛将大家带回那个车、马、邮件都慢的年代。移民影像中,村民们虽然对家人和故乡万分不舍,但为了顾全大局仍旧义无反顾登上了移民搬迁安置车辆。他们在干部的指导下,带着破旧的家具、破烂的棉被和贫瘠土地种出来的沉重的粮食与亲人含泪告别,在新土地上成立了新的家园——鱼关新村,开启了移居后的崭新生活。每一帧影像都让大家热泪盈眶,每一幅图片都让大家心灵受到震撼。

移民过程的图片资料 刘鑫豆摄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新年贺词中道:“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沿线40多万移民搬迁,为这个工程做出了无私奉献,我们要向他们表示敬意,希望他们在新的家园生活幸福”,正表现出总书记对移民群众的殷殷关切。如今,淅川移民同胞们在新家园开垦土地,创造幸福,喝更纯净的水,看更蓝的天,享受更幸福的生活!实践团成员们将铭记淅川人民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深入理解和感悟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用心传播移民故事,将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