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在第26届中国记者节到来之际,由新密市溱洧水城商业运营有限公司主办、中国发展网中部崛起承办的“以媒为桥,遇见溱洧”媒体采风活动在溱洧水城举行。30多家中央驻郑媒体的50余名记者齐聚于此,在这座融合千年文脉与现代运营活力的文旅新地标中,沉浸式体验古城魅力,度过了一个别具意义的记者节。

活动自11月7日晚拉开序幕,媒体记者们夜游溱洧水城,探访新密古县衙,以独特的方式迎接属于自己的节日。原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大河传媒集团董事长、河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孟磊,原河南省委宣传部道德委员会主任王滋松,河南省老新闻工作者协会李秋霞等嘉宾亲临现场表示祝贺。河南工人日报社长李建成也在工作结束后专程赶来,与一线记者共庆节日。河南广播电视台都市频道对活动进行了现场直播,北京小罐茶业公司为本次活动提供了茶饮支持。

8日上午,新密市财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跃威在致辞中向媒体朋友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期待大家通过采风挖掘出溱洧水城更多“好故事”与“新亮点”。

中国发展网中部崛起总监赵伟立表示,作为承办方,将继续搭建媒体与地方之间的沟通桥梁,携手讲好河南文旅故事,传递中部崛起正能量。

本次采风活动汇聚了河南记者协会、新华社、河南日报、央广网、河南广播电视台、中新社、环球时报、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网、中国网、凤凰网、中国食品安全报、消费日报、中国工业报、大河报、大河网、顶端新闻、大象新闻、河南法治报、网易、今日头条,新浪网、河南青年时报、河南工人日报、河南经济报、河南党建网、时代报告、郑州日报,中国发展网等等三十余家主流媒体,共同走进溱洧水城,感受诗经文化的深厚底蕴,奏响河南文旅融合发展的主旋律。

作为承载千年文脉的文商旅综合体,溱洧水城自今年运营以来展现出强劲的市场吸引力。尽管“十一”双节期间遭遇连续降雨,景区仍接待游客超50万人次,实现“开门红”。景区工作人员表示,若天气晴好,游客量将远超预期。从网红打卡地到文旅“新圣地”,溱洧水城正以文化为核、以创新为翼,书写中原文旅发展的新篇章。

文化为魂,筑牢运营根基

溱洧水城根植“早期中国、千年古城、诗经文化”三大文化基因,对拥有1400余年建城史的密县老城实施保护与有机更新。景区内不仅汇聚了早期中国博物馆中的李家沟遗址万年陶片、裴李岗文化遗存等考古瑰宝,还保留了密县县衙、法海寺、城隍庙等200余处古建筑群落。通过复原隋唐里坊制度的“一主街、三环线、六广场、多巷道”空间格局,千年文脉在这里变得可触可感。

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为景区注入持久活力。超化吹歌的古韵、溱洧婚俗的礼仪,与梦祥银饰、密玉雕刻等匠心技艺相得益彰;皇百界醋、大隗牛肉、瑞丰长糕点等老字号美食,则让“舌尖非遗”成为游客难忘的文化体验。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使景区日均接待游客稳定在3万人次,高峰日突破10万人次,彰显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强大吸引力。

创新为翼,升级体验方式

溱洧水城以创新的演艺矩阵颠覆传统观演模式。《溱洧迎宾谣》的宏大礼仪、《关雎琴歌》的浪漫互动、《桃夭八韵》的唯美意境,将《诗经》名篇生动呈现于街头舞台;行进式演出《闽豫英歌・海河共舞》与实景互动《溱洧水秀》则让游客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投壶、对歌等互动中深度沉浸。双节期间推出的市集音乐派对、《中国声音・二十四节气》等演出,更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精彩碰撞。

景区划分为“风、雅、颂”三大文化主题区,分别呈现官署文化的厚重、东方美学的生活气息与入城礼仪的庄重。子衿里、鱼藻里等《诗经》主题街巷命名,构建出全景式诗经文化体验空间。汉服游园、茶道香道、漆扇绘制等互动项目,进一步丰富了游览体验,使这里成为郑州“一小时旅游圈”内的“诗意栖居地”。

产业联动,释放发展潜能

溱洧水城坚持“文化为魂、商业为体、旅游为用”的融合发展路径,不仅实现自身运营成功,更带动婚庆、康养、研学、文创、古装拍摄等产业集群发展。与伏羲山、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共同构成新密旅游“三驾马车”,助力资源型城市向文旅强市转型。

景区还引入大白兔奶糖、百事可乐河南首店等国际品牌,融合郑喜旺烧烤等本土人气餐饮,在保留市井烟火气的同时注入国际化潮流活力。这种“古今交响”的运营思路,使溱洧水城成为郑汴洛黄金旅游带上的重要节点,朝着国家级文旅消费集聚区的目标稳步迈进。

此次记者节采风,媒体人用镜头与笔触记录下溱洧水城的文化内涵与运营亮点。未来,溱洧水城将继续深耕文化沃土,以创新举措活化千年文脉,为中原文旅融合发展持续贡献“水城力量”,让这座“既见历史,又见生活,更见未来”的文旅地标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