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郑州市委组织部统筹部署,我于2025年4月下沉郑州市二七区嵩山路街道瑞民社区开展历练工作,作为市不动产登记信息科的一名工作人员,走进了熟悉城市里这片陌生的网格。历时半年,我从电脑屏前的数据系统,沉入街巷楼宇的治理一线;工作对象从抽象信息变为鲜活居民。岗位的转变,让我深感“上面千条线,底下一根针”的分量,也在服务居民中锻炼了自己。

初入网格:从“信息维度”到“人间烟火”的认知重塑

从前在信息科,我面对的是严谨的数据与流程;如今在社区,面对的是具体的生活与人情。我逐渐放下数据的逻辑,学会用情感的投入、耐心的倾听去应对琐碎而真实的基层事务。

我意识到,过去在“云端”处理的数据,其根源正是这“人间烟火”。每一份不动产登记信息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一段故事,一种期盼。网格工作让我看到了数据背后的鲜活人生,这极大地重塑了我对本职工作的认知—我们维护的不仅是一本证书,更是居民实实在在的权益。

履职实践:在“接地气”中锤炼“新本领”

网格历练中,我全身心投入到网格的各项工作中:

于细微处见真章。步巡于街巷之间,丈量的是民情,洞察的是风险。楼院环境、商户安全、路面破损等,这些鲜活的细节,正是编织社区安全防护网最不可或缺的“原始数据”。

在沟通中建立信任。“李阿姨,我是社区网格员小汪,您有啥事,可以随时来找我”,从最初不知如何开口,到后来能自然地与居民聊家常、问需求,我的沟通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技术手段再发达,也替代不了面对面的温度与关怀。

于情理化干戈。在处理居民因外墙渗水引发与物业的纠纷中,经实地走访查看,一进门,潮湿发霉的墙皮、浸透的窗框,都在无声诉说着居民的委屈。言辞间情绪激动,满是对物业的不满:“要不是他们监管不到位,怎么会发生这种事?物业必须赔偿!” 面对居民的诉求,物业却面露难色,直言赔偿金额超出上限,无法接受。三方围坐,气氛剑拔弩张,首次当面沟通陷入僵局。我深知,此时继续僵持只会让矛盾加剧,于是果断将双方分开,展开 “背靠背” 调解。通过耐心倾听,用真诚的态度安抚着居民的情绪;面对物业,分析事件利弊,引导其理解居民的难处。“换位思考”成了调解的“金钥匙”,一次次推心置腹的交谈,一点点拉近了双方的距离,用情用法成功化解了纠纷。

在网格中,每天上演着不一样的故事。我始终秉承“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的工作理念,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穿梭在网格的大街小巷,用心用情解决居民的 “急难愁盼”,用真情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用真心搭建起党群关系的“连心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