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鄢陵县海棠路小学党支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党建引领教育高质量发展”目标,打造“党建铸魂、师德固本、思政赋能”工作体系,构建“铸魂、立根、赋能”三位一体教师教育模式,推动党建与教师发展深度融合,党员教师覆盖率达40%,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占比15%,近三年教师获县级以上荣誉120余人次,学生在各级竞赛中获奖86项,家长满意度持续攀升,为县域教育提质注入强劲动能。
党建铸魂强根基,激活教师成长“新引擎”。学校党支部将政治建设贯穿教师培养全过程,以教育家精神涵养教师职业素养。构建“三维一体”学习机制,每月开展“教育家精神大讲堂”,每学期组织“共读教育专著”活动,每年举办“教育家精神论坛”,鼓励教师结合实践分享案例。去年以来,开展专题研讨12场,教师撰写心得300余篇,汇编成《教育家精神实践案例集》。深化“青蓝工程”,创新“双导师制”党建育人模式。为青年教师配备党员学科导师与班主任导师,通过“推门听课—同课异构—复盘研讨”提升教学能力,以“成长档案—班级管理工作坊”传授育人经验。去年以来,20对师徒开展教研150余场,青年教师获县级优质课奖项5人次,班主任案例获市级奖项4项。同时,开设“党员教师成长故事汇”,评选“海棠名师”5名,以榜样力量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党建赋能正师风,筑牢教师发展“道德线”。学校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第一标准”,建立“三查三评三挂钩”长效机制。“三查”聚焦日常巡查、家长访查、专项督查,“三评”实施学生评教、家长评校、教师互评,“三挂钩”推动师德表现与绩效工资、岗位聘任、职业发展深度绑定。去年以来,组织教师签订《师德师风承诺书》200余份,开展专题培训8场,实现师德问题“零发生”。打造“党建+廉洁”校园文化,在教学楼设置“师德长廊”,每周开展“廉政微课堂”,通过案例分析强化纪律意识;举办廉洁书法展、师德演讲比赛等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同时,实施“暖心党建”工程,设立“教师心灵驿站”,开展压力疏导活动2场;提供子女入学帮扶、大病救助等服务,推行弹性工作制度,教师职业满意度达98%。

党建引领创思政,打通育人“最后一公里”。着力构建“大思政”育人体系,打破“思政课=道德与法治课”局限,实施“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双轮驱动。党员教师带头挖掘学科思政元素,数学课融入“中国古代数学成就”,语文课开展“红色经典诵读”,美术课组织“非遗文化创作”,开发《海棠六德》校本课程,涵盖“爱党、爱国、爱校、爱学、爱劳、爱己”六大模块,近年来累计开课300余节。依托县域红色资源,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系列活动。聚焦重要节日纪念节点,组织学生赴烈士陵园祭扫、举办“祖国在我心中”研学等活动;联动社区开展“红领巾志愿服务”,学生走进养老院、街道办开展志愿服务,相关活动获省级媒体报道3次,人均志愿服务时长20小时。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学比武”“红色案例研讨”;邀请党校专家、老党员担任“校外思政导师”,开发“党史故事进校园”微课程5节,播放量超1万次,2名思政教师获县级优质课奖项。

鄢陵县海棠路小学将持续深化“党建+教育”融合模式,以党建为舵、教育家精神为帆,构建“教师发展共同体”,为县域教育高质量发展书写更多“海棠篇章”。(中共鄢陵县委组织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