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掌握我县夏秋茶生产现状,精准挖掘茶产业发展潜力,助力茶产业提质增效,2025年6月至9月,县老科协组织詹发富、宋承继、徐扬峰等农口会员先后深入凉亭、白雀园、文殊、南向店、大苏山等乡镇,通过实地走访茶农茶企、座谈交流、收集产销数据等方式,系统梳理了两年来夏秋茶产销基本情况。从调研结果看,各乡镇夏秋茶生产特点相近,其中凉亭乡生产规模、综合效益更具代表性。

一、夏秋茶生产基本情况

(一)产业基础扎实

凉亭乡产茶历史悠久,现有茶园4.5万亩,开采面积4万亩,人均1.5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65%以上。2025年该乡产干茶 180万公斤,其中春茶60万公斤、夏秋茶120万公斤,产值达2亿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的40%。全乡拥有规模茶企11家、茶叶专业合作社及加工大户300余家,培育“赛山玉莲”等市级以上知名品牌10余个,每年举办的斗茶会吸引周边县区200余家茶企参与,茶叶产业已成为富民强乡的支柱产业。

(二)夏秋茶生产呈上升态势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有力推动下,随着市场变化和认知转变,凉亭乡茶叶生产逐渐从以春茶为主转向“春茶稳、夏秋茶补”的格局。夏秋茶采摘期从5月至9月长达200天,主要采用两种采摘方式:

1.手工采摘:以农村闲散老人、妇女为主,涉及农户1200余户,占全乡农户的30%。采摘标准为单芽或一芽一叶,日均采鲜叶3-5斤,售价20-30元/斤,扣除人工成本(20 元/斤)后,茶农日均纯收入80-150元,每亩鲜叶纯收入约1500元;鲜叶经茶企加工成信阳毛尖或红茶,售价100-200元/斤,每斤毛利30-50元,茶企每亩加工环节增收约1500元。手工采摘是凉亭乡夏秋茶生产的主要形式,目前占比达50%。 家家户户都采,人人都能参与,收购企业多,采下鲜叶不愁卖。 但由于采摘时间长,耗工费时,与外出务工相比性价比不高,群众采摘夏秋茶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之茶园面积大、采摘人工不足,以致夏秋茶不能实现应采尽采,全年仅能采摘总产量的30%。

2.机械采摘:分单人小型机采(涉及农户 80 户)和双人大型机采(专业服务队 6 支),采摘期至8月底,每年可采2-3轮,每亩采鲜叶1500斤,标准为一芽3-6叶,售价0.5-1元/斤。单人机采日均采鲜叶300-400斤,纯收入200元左右;双人机采日均采鲜叶3000-4000斤,纯收入1700-2700元,茶农每亩纯收入约1000元。鲜叶经加工成炒青、烘青、黑毛茶及香茶(袋泡茶、茶饮料原料等),售价4-10元/斤,每斤毛利2-6元,茶企每亩从加工环节增收约1400元。机采效率高、能实现“应采尽采”,但目前占比仅20%,受加工能力限制,推广速度较慢。

(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潜力巨大

从目前数据看,手工采制模式下,夏秋茶亩均综合增收3000元;机采机制模式下,亩均综合增收2400元,两种方式均可实现亩均2000元以上的叠加效益。按凉亭乡4万亩开采茶园80%参与夏秋茶生产计算,年可增收6400万元,带动2000余名留守人员就业,人均年增收1.2万元。放大至全县,现有茶园25万亩,开采面积21.5万亩(县茶产业中心提供数据),其中夏秋茶可采面积18万亩。若80%开发夏秋茶,按亩均增收2400元计算,年增收可达3.4亿元,同时能带动1.5万名农村留守人员就地就业,是短期内实现茶农增收、企业增效的有效路径。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夏秋茶潜力很大,但目前我县茶叶生产中仍存在“重春茶、轻夏秋茶”现象,资源浪费严重。主要原因: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

大部分茶农、茶企存在“三轻三重”观念:重春茶轻夏秋茶、重名优茶轻大宗茶、重短期收益轻长期培育。部分茶农认为夏秋茶采摘期长(200 天)、单位利润低,不如外出务工实惠(日均收入 200 元以上);部分茶农、茶叶合作社担心采摘夏秋茶会影响来年春茶产量,没有认识到适度采摘可控制茶树旺长、促进分枝,进而促进春茶亩产提升10%-15%的潜在优势。

(二)加工能力不足,规模效益不强

一是夏秋茶机采机制生产企业少,全县仅32家,占茶企总数的20%,且80%为小作坊式生产。二是少数生产企业设备单一且不配套,厂房面积小,加之资金缺乏,加工能力与庞大的鲜叶资源不匹配。以凉亭乡香龙寺茶场为例,其每天最大处理鲜叶量不足1万斤,而周边夏秋茶资源是其产能的几倍,导致大部分鲜叶因无法及时加工而浪费,规模效益难以发挥。

(三)产品结构与销售渠道单一

    夏秋茶产品中,80%仍为信阳毛尖、黑毛茶等初级加工品,深加工产品仅占20%;销售渠道中,厂内直销占70%,门店及电商销售仅占30%,且电商年销售额不足500万元,远低于周边县区平均水平。存在“有品牌无规模(如‘赛山玉莲’年销不足100吨)、有规模无品牌(大宗茶多为代加工)”的现象。

(四)市场信息不对称

由于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当前茶行业结构性调整明显:高端名优茶、礼品茶市场萎缩(2025 年我县春茶库存积压达 30%),而瓶装茶饮、新茶饮及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需求旺盛(年增长率超 20%),催生大宗夏秋茶需求。凉亭乡香龙寺茶场的香茶系列产品(袋泡茶原料)年销500吨,赛山悟道公司的机采鲜叶年供湖北企业3000吨,经济效益很好。但全县仅有少数的茶企关注到此市场变化,多数仍依赖传统春茶销售渠道。

(五)政策激励力度不足

茶农对夏秋茶采收的积极性本就不高,加之政策激励和经济补贴机制不完善,尤其是采茶机械补贴存在“三低一长”问题:补贴标准低(中央补贴仅为市场价的 11%)、覆盖范围低(仅 30%的采茶机纳入补贴)、县级配套低(应补未补率达 40%),发放周期长(平均耗时 2 个月)。例如,川崎SM110双人修剪机市场价5530元,中央补贴600元,县级配套600元尚未到位,导致茶农购机成本高、意愿低,全县机采率仅20%,远低于信阳市平均水平(35%)。

 三、推动夏秋茶产业发展的建议

夏秋茶产业投入小、见效快,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发展观念,挖掘产业潜力

1.开展示范引导:从凉亭、晏河等乡镇优选几个茶场作为试点,建立“夏秋茶效益对比田”,通过“一亩地多收2000 元”的直观数据,扭转茶农认知误区。

2.举办专题培训:每年开展几期“夏秋茶产销培训班”,邀请专家、龙头企业负责人授课,从田间管理、机采机制、成品加工、产品销售等方面,针对性培训茶农和茶企负责人。

(二)扩大生产加工规模,破解发展瓶颈

选择具有一定技术、市场和区位优势的企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加持、企业自筹、茶农入股等方式多方发力,迅速催生一批夏秋茶加工企业。着重培育一批茶制品精深加工企业,扩大夏秋茶消纳能力,提高附加值。条件许可的话,在我县南部茶区(如凉亭)和西部茶区(如大苏山)各建设一条日处理鲜叶5-8万斤的夏秋茶生产线,培育产业龙头,力争实现全县夏秋茶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

(三)强化政策扶持,实现量和质的突破

1.完善农机补贴政策:将所有夏秋茶采摘机械纳入补贴范围,提高 补贴比例 ( 中 央 + 县 级 补 贴 合 计 不 低 于30%),简化补贴手续,实行“购机即补、上门服务”,提高群众购置夏秋茶采摘机械的积极性。

2.加大金融支持:对茶企采购加工设备给予贴息贷款,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激发企业扩产积极性。

3.从涉农资金中划出一笔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茶农和茶企进行夏秋茶生产补助。

(四)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

1.优化产品结构:支持企业开发袋泡茶、茶饮料、茶多酚等深加工产品,争取实现深加工产品占比提升至50%。

2.拓宽销售渠道:建设“光山夏秋茶电商产业园”,与抖音、京东等平台合作,通过电商扩大夏秋茶叶销售渠道;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茶博会,打响“光山夏秋茶”区域品牌。

(五)夯实产业基础,强化科技支撑

1.加强茶园管理:对10万亩老茶园进行技术改造,推广“机剪+机采+科学施肥”模式(机采 3 轮以上的茶园追施 1次复合肥,秋季普施有机肥),实现夏秋茶鲜叶品质提升15%。

2.组建服务团队:整合农业农村、科技等部门力量,组建“夏秋茶技术服务队”,下沉茶园提供“采、制、销”全流程指导。(光山县老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