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一篇题为《“快牛”勿用鞭打》的文章,指出“逮着能干者一直用”的惰性分配方式,本质上是工作分配上的懒政与不公,不仅透支骨干的身心健康,更扼杀整个队伍的成长潜能。破解“鞭打快牛”困局,组织部门需从机制设计入手,解决“能力与激励错配、责任与保障失衡”的问题,既不让“快牛”累倒,更要让“慢牛”动起来,核心在于构建“权责利对等、干好干坏不一样”的管理体系。
建立“精准画像”的考核机制,避免任务堆砌。按“能力分层、岗位定责”设定任务,明确“快牛”的核心职责是“攻坚创新”而非“包揽杂事”,比如将重点项目、改革任务划归能力强的干部,基础事务由对应岗位人员承担,杜绝“谁能干谁多干”的随意指派。同时引入“任务饱和度评估”,定期核查干部实际工作量,对长期超负荷的“快牛”,要么调减非核心任务,要么增配协助人员,防止“一人干、多人看”。
完善“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杜绝干好干坏一个样。让“快牛”得“甜头”: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中,优先考虑实绩突出的“快牛”,明确能力强、贡献大与发展机会多直接挂钩,避免“快牛”“慢牛”同等待遇。给“慢牛”压“担子”:对能力不足但态度端正的“慢牛”,制定“能力提升计划”,通过轮岗、培训、导师帮带促其成长;对推诿扯皮的“慢牛”,及时谈话提醒、绩效降级,打破“躺平无代价”的惯性。
构建“容错撑腰”的保障机制,不让“快牛”受委屈。明确“容错边界”:对“快牛”在攻坚创新中因探索失误、无意过失出现的问题,符合容错情形的坚决不予追责,避免干得多错得多、不敢再干的心态。 畅通“诉求渠道”:建立干部压力反馈机制,定期与“快牛”谈心谈话,及时解决其工作协调、资源支持等实际困难;对故意给“快牛”加塞任务、甩锅责任的行为,严肃约谈问责,为“快牛”撑腰减负。(毛聪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