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西藏精神”是雪域高原上的精神旗帜,指引一代又一代共产党员怀揣赤诚奔赴西藏,在高寒缺氧的土地上扎根奋斗,为西藏繁荣稳定筑牢根基,为民族团结倾注力量;更是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镌刻着党员干部的初心印记,承载对党的绝对忠诚,映照着对西藏人民的深厚热爱。其核心内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是用热血淬炼的精神密码,既是过往攻坚克难的“制胜法宝”,也是新时代砥砺前行的“精神源泉”。新征程上,党员干部当传承这份精神基因,将“五个特别”融入履职实践,以实干践行担当,争做敢为善为的好干部,让“老西藏精神”焕发新光彩。
特别能吃苦,是“老西藏精神”的坚实基石,是干部担当作为的根本前提。在西藏和平解放初期,进藏部队和干部面临着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物资匮乏、交通不便,高原反应带来的身体折磨时刻考验着他们。但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吃着粗茶淡饭,住着简易帐篷,不畏艰难,扎根边疆。反观当下,一些干部在工作中拈轻怕重,稍微遇到一点困难,就叫苦连天。面对基层复杂繁琐的工作,觉得条件苦、任务重,不愿意深入一线。这种怕吃苦的心态,严重阻碍了工作的推进,也辜负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党员干部要深刻领会吃苦精神的内涵,把吃苦当作成长的磨砺石,主动投身到艰苦地区和关键岗位,在吃苦中锻炼能力,在担当中展现作为。
特别能战斗,是“老西藏精神”的锐利锋芒,是干部攻坚克难的勇气支撑。在西藏的建设发展过程中,无数党员干部始终冲锋在前,与各种困难和挑战展开激烈斗争。他们不畏强敌,不怕牺牲,以顽强战斗的姿态完成了一项又一项艰巨任务。而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好了,生活条件提高了,有些干部在工作中遇到矛盾和问题时,反而选择绕道走,不敢动真碰硬。特别是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缺乏勇于突破的魄力和能力,患得患失,畏首畏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党员干部应重拾战斗精神,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以战斗精神攻克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难关。
特别能忍耐,是“老西藏精神”的坚韧内核,是干部顾全大局的毅力彰显。在西藏,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复杂的社会环境需要干部们长期忍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他们忍受着与亲人的长期分离,忍受着生活的单调枯燥,只为了实现边疆的稳定与发展。但如今,部分干部缺乏耐心和定力,在工作中急于求成,一旦工作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就心浮气躁、打退堂鼓。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党员干部要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忍耐精神,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以坚韧不拔的毅力推动工作稳步前进。
特别能团结,是“老西藏精神”的力量源泉,是干部凝聚合力的重要保障。西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干部们深知团结的重要性,他们与各族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奋斗。无论是在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关键时刻,还是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都能看到干部与群众携手共进的身影。然而,在一些地方,部分干部之间缺乏协作精神,各自为政,为了个人利益或部门利益,不顾大局;在与群众沟通交流时,也存在隔阂,不能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团结意识,加强与同事的协作配合,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密切联系群众,团结带领群众共同为实现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特别能奉献,是“老西藏精神”的核心灵魂,是干部践行初心的价值追求。无数进藏干部放弃了内地优越的生活条件,把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西藏的建设事业。他们不计个人得失,舍小家为大家,用无私的奉献诠释了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而在现实中,一些干部却过于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讲条件、要待遇,缺乏奉献精神,有的甚至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不惜损害国家和群众的利益。党员干部应把奉献作为人生的崇高境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无私奉献,在奉献中书写担当作为的新篇章。
“老西藏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跨越时空,历久弥新。广大党员干部应以“老西藏精神”为指引,深刻反思自身存在的问题,坚决摒弃不敢担当、不敢作为、“躺平”“侧卧”等消极思想和行为,在新时代的伟大征程中,勇于担当、积极作为,以实际行动践行“老西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新郑市委组织部 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