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骄阳炙烤着豫中平原,史庄村的玉米地翻涌着青纱帐般的绿浪。站在村党支部悬挂的鲜红党旗下,我与全村党员共同重温入党誓词,铿锵誓言在田野间久久回荡。党的生日刚过,我的思绪却在无限延伸,对党的感情,不应止于仪式献礼,更需以初心叩问党史,以实践诠释信仰,在新时代赶考路上续写一名驻村选调生的赤子答卷。

读党史铸魂,从“职场新手”到“理论高手”。党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教科书,充满理论与实践的智慧。在史庄村当选调生的日子,我深研党史这本“必修教材”,从中汲取力量,让党史指导实践。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小岗村的红手印,再到脱贫攻坚的战场和乡村振兴的热土,都深刻昭示着“人民至上”的价值逻辑。工作中,我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重要论述作为行动指南,运用“枫桥经验”解决张家与李家的邻里纠纷,运用“千万工程”把创新理论转化为实践方案。理论学习并非闭门造车,我始终带着“如何落实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时代之问,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汲取智慧,让大党治国理政的宝贵经验在田野间焕发新生机。

读党史砺能,从“理论高手”到“解题熟手”。党史不仅纪念光辉历程,更弘扬自我革命精神。基层工作如同没有标准答案的“综合题”,既需理论素养支撑,更考验实践智慧担当。面对群众工作中的各种疑难杂症,我始终秉持“调查研究是传家宝”的工作方法,通过“党员包片联户”机制,深入田间地头走访调研,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倾听民意,最终形成既符合政策要求又获得群众认可的工作方案。作为新时代选调生,要系统钻研乡村振兴政策,构建“党建+产业+治理”知识体系,更要发扬“自找苦吃”精神,深入矛盾最前沿,在解决土地纠纷、化解邻里矛盾中锤炼本领,实现从“理论高手”到“解题能手”的蜕变,让选调生的青春在基层绽放绚丽之花。

读党史明目,从“解题熟手”到“办事能手”。作为驻村选调生,工作价值不仅在于理论探讨,更在于能否将党的关怀传递到每位村民心间。我将“一切为了人民”作为对党的庄严承诺和驻村的实践,在田间地头的走访中,村民的眼神和叹息往往比任何数据更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需求。选调生的工作成效,不仅体现在工作台账上,更体现在村民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是农忙时的主动帮助,是政策讲解时的耐心细致,也是节日里的真诚慰问。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都如同春风化雨,让党的惠民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用为民情怀浇灌党群关系的“常青之树”。

暮色渐沉,史庄村党支部的灯火依然明亮。当党史的理论之光穿透基层实践的迷雾,我把青春誓言化作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终将成为我们选调生书写忠诚、彰显担当的壮阔答卷。站在新征程的起点,我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交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优异答卷。(新郑市辛店镇史庄村村委会主任助理 刘佳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