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占道经营治理是一项涉及民生保障、营商环境优化与城市品质提升的系统性工程。从北宋汴京"表木"划定摊贩区域的制度创新,到当代成都"潮汐式经营"的柔性实践,从巴黎香榭丽舍大街的特许经营模式,到东京银座的分级管控体系,人类城市发展史始终在探索公共空间秩序与商业活力的平衡点。在营商环境优化成为城市竞争核心指标的今天,占道经营治理已超越简单的市容管理范畴,成为检验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试金石。

历史镜鉴:占道经营治理的制度变迁与文明演进

中国古代城市管理始终在“禁”与“疏”之间寻求平衡。唐代《唐律疏议》规定“诸侵街巷阡陌者,杖七十”,通过严苛刑罚维护坊市制度;北宋汴京则设立“街道司”,在御街两侧立“表木”划定摊贩经营区域,形成“车驾出入,皆有定处”的有序格局。这种“制度刚性”与“管理弹性”的结合,既保障了都城交通秩序,又孕育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市井繁荣。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占道经营治理呈现多元化特征。19世纪末的上海租界推行“马路菜场”制度,在工部局监管下允许摊贩在指定时段经营;20世纪5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商业活动全面纳入国营体系,占道经营基本消失;改革开放后,个体经济复苏催生了“马路经济”,但无序扩张导致交通拥堵、环境脏乱等问题,倒逼各地出台整治政策。

国外城市治理经验提供了多维参考。巴黎通过《街道法典》明确规定露天市场的营业时间、卫生标准和噪音限制,违规者将被吊销营业执照;东京对商业街实行分级管理,核心区域严禁占道,次中心区允许在非高峰时段临时经营;纽约实施摊贩许可证抽签制度,每年发放约5000张许可证,优先保障低收入群体就业。

这些实践表明,科学规划、依法管理、多元共治是破解占道经营难题的关键。

现实困境:占道经营治理的矛盾交织与深层挑战

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占道经营治理面临三重矛盾:一是民生需求与城市管理的冲突,流动摊贩多为弱势群体,占道经营是其主要生计来源;二是商业活力与公共秩序的失衡,部分商户超门店经营导致交通拥堵、消防隐患;三是传统管理模式与现代治理要求的脱节,运动式整治易反弹,法治化、智慧化水平亟待提升。

从营商环境视角审视,占道经营治理存在三大短板:政策供给不足,缺乏全国性法规,地方标准差异大;监管方式粗放,“一刀切”整治损害小微经济;服务配套滞后,便民市场建设不足,商户合规成本高。例如,北京2023年开展“畅夏清风”专项行动,全年查处占道经营8.68万起,但仍有32个重点点位反复反弹;上海静安区2024年整治跨门经营1200余次,部分商户因合规经营成本上升被迫停业。

深层次矛盾源于治理理念偏差。重“堵”轻“疏”导致“猫鼠游戏”循环,重“管”轻“服”削弱商户获得感,重“罚”轻“育”"=难以形成社会共识。成都武侯区推行“三单式”执法,对轻微违规行为发放提示单、警告单,全年减少行政处罚70%,商户满意度提升至92%,这表明柔性管理更能实现治理效能最大化。

创新实践:国内大城市的治理突破与经验启示

北京探索“疏解整治促提升”模式,在核心区实施“动态清零”,在城乡接合部建设便民市场。2024年启动“包区包片包点”督导机制,通过AI监控识别占道经营,全年处置问题2.3万件,重点区域投诉量下降45%。这种“疏堵结合”策略既维护了首都核心区秩序,又保障了民生需求。

上海推行“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整治,在浦东新区周家渡街道试点“1+N+1”联动拆违模式,拆除违规建筑后建设公共绿地和便民设施。齐河路商业街改造后,商户数量增加30%,租金下降20%,实现了市容提升与商业繁荣的双赢。这一经验表明,城市更新需同步考虑商户生计保障。

成都创新“柔性执法+智慧监管”模式,成立女子执法中队,在东安湖公园周边实施“步巡+车巡”,2024年保障大型活动20余场,规范游商1300余次,群众满意率达98%。同时建设“智慧城管”平台,通过AI算法识别占道经营,处置效率提升60%。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方式,既彰显了城市温度,又提升了管理精度。

系统重构:精细化治理的路径选择与制度创新

(一)科学规划,构建多元共治格局

实施“分级管控”,将城市划分为严禁区、控制区、疏导区。核心商圈、交通枢纽等严禁占道,社区街巷、历史文化街区等控制经营时段和规模,城乡接合部设置集中经营区。

建立“政府引导、商户自治、居民参与”的共治机制。北京东城区试点“商户自治联盟”,由商户代表参与制定经营规范,违规行为由联盟内部协商解决,纠纷调解率达85%。

强化法治保障,修订《城市道路管理条例》,明确占道经营的许可条件、处罚标准和执法程序。广州2024年出台道路占用挖掘计划管理方案,通过“先计划、后审批”减少无序施工,全年占道施工投诉下降38%。

(二)智慧赋能,提升监管效能

建设“城市大脑”占道经营监管模块,整合AI监控、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德阳“AI城管”系统2023年识别占道经营4752起,处置效率提升70%。

推行“非现场执法”,通过电子告知、线上缴费等方式简化执法流程。深圳试点“扫码执法”,商户扫码即可查看违规记录、在线申诉,执法效率提升50%。

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将占道经营纳入商户信用档案。杭州对违规商户实施“红黄牌”警示,累计3次违规取消经营资格,有效遏制屡罚屡犯现象。

(三)服务升级,优化营商环境

完善便民设施供给,建设“15分钟便民生活圈”。成都武侯区2024年新建便民市场12个,引导800余户游商入市经营,市场租金较占道经营成本下降40%。

提供创业扶持,对合规商户给予税收减免、小额贷款等政策支持。重庆含谷镇为入市商户提供3年租金补贴,吸引200余户流动摊贩转型为固定商户。

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商户提升经营能力。上海静安区联合高校开设“小微商户经营管理”课程,培训商户500余人次,带动销售额增长25%。

(四)文化引领,培育城市文明

开展“文明经营”主题活动,评选“诚信商户”。白银区城市管理局2025年开展“诚信经营示范街”创建,200余户商户签署承诺书,占道经营投诉下降60%。

挖掘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特色商业街区。成都锦里古街将占道经营与民俗文化结合,允许商户在传统节日期间临时扩展经营,既传承文化又繁荣经济。

加强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普及城市管理法规。景洪市2024年开展“城管开放日”活动,邀请市民参与执法体验,群众满意度提升至95%。

未来展望:从“管理”到“治理”的范式变革

占道经营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实现公共空间秩序与商业活力的动态平衡。这需要构建“全周期管理”体系:事前通过规划引导明确权责边界,事中通过智慧监管提升执法效能,事后通过服务升级巩固治理成果。成都“潮汐式经营”、北京“包区包片督导”、上海“五违四必”等创新实践,已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面向未来,占道经营治理需把握三个维度: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兼顾市容秩序与民生需求;在治理方式上,推动从行政主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在技术应用上,实现传统管理与智慧监管的深度融合。唯有如此,才能在优化营商环境的同时,守护城市的烟火气与文明底色,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方案。(郑州市城市管理保障中心  于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