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学上的是郑州大学物理系,但1998年参加工作后,一直与公文写作打交道。

一到机关,我先是从写简单的会议通知、信息简报开始,到后来开始写大块头的文件、工作总结、领导讲话。再后来,我有幸进入市委办公厅综合处专门从事公文写作,一干就是12年,其中任综合处处长就有九年半。期间我起草各类综合文稿2000多篇、1000多万字,经历了大量的文字锤炼。包括近三年在市委政研室任职,也一直从事各类文稿的撰写和把关。

结合这些年在全省、全市宣讲100多场公文写作的经历,我深刻感受到“妙笔从非天生得,文章皆是苦寒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文秘新人要想学习写作,一定要拿起笔来写。

铁砚磨穿:坚持写方见真章

陆游有句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句话常被误解为写作靠天赋,却鲜有人知这位大诗人"六十年间万首诗"的苦功。公文写作如同春蚕吐丝,非经日夜积累不能成锦。我深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和“顽强的毅力,可以征服任何一座高峰”的道理,所以我六年前就开始每天做一件事情:摘3句金句、写30个字感悟。后来逐步增加到每天50字、100字、1000字,这也是从0到1、逐步深入的一个过程。六年来雷打不动,没有假期和周末,目前这件事已坚持2339天。

正所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种坚持让我收获了自信、培养了毅力,也收获了越来越多的喜悦。截至目前,我已主编《写作有道》(郑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一部,参编图书5部,多篇文稿被市委主要领导批示,多篇文章被《党的生活》《河南日报》《郑州日报》等媒体发表。自己也有幸入选“河南省青年理论宣讲专家”“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繁忙工作之余练笔累计1600多篇、有300多篇获评美篇“精选”。

我努力用一点一滴的坚持,去见证郑板桥"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的创作真谛,去探寻《文心雕龙》"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密码。

破茧成蝶:大胆写始得新生

"丑媳妇总要见公婆",这句俗语在公文写作领域尤为适用。文秘新人普遍存在“不敢写、不愿写、不会写”的问题,这个很正常。之所以不敢写,主要没有写过或写得少,害怕写得不好,担心别人笑话。

勇敢者是到处有路可走的。我认识的一位同志,初次撰写文稿遭遇"数据堆砌、观点模糊"的严厉批评。但他秉承"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信念,主动请缨参与各类文稿起草,两年后竟能独立完成大稿子,被提拔为某个县区组织部的中层。他办公桌上"文经我手无差错,事交我办请放心"的座右铭,恰是"宝剑锋从磨砺出"的最佳注脚。

还有一位在基层乡镇工作的同志,公文基础比较薄弱,听过我公文培训后进入公文学习群一起学习。经过三年的刻苦积累,笔耕不辍,如今她已有自己独自的微信公众号,撰写各类文章数百篇。我从媒体上也看到,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有一位年轻同志突破"等领导指示再动笔"的窠臼,首创"数据可视化+风险矩阵"的呈现方式,其创新模板后被全省推广。正如苏轼所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突破往往始于敢为人先的实践。

格物致知:钻研写乃通幽径

公文写作绝非简单的"剪刀加浆糊",而是需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钻研精神。近年来,我在日常写作过程中,先后探索总结了“心脑口服液”学习法、“选摘改”写作法、“5w1h+有背景+有人说+有打算”新闻写作、“第N天背1~N句”背诵等方法,受到了广大公文爱好者的好评。

比如,“心脑口服液”学习法强调用心积累、用脑思考、用口表述,注重提升文秘人员的学习力,“用脑思考”强调采用“3+6”模式(3是从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办三个维度思考,6则是要每个方面按6小点储备和回答)。这个方法因为调动了多个感官学习,因此有利于提升学习效率,培养“能写、善思、会讲”的复合型人才。

又比如,我整理编写了《名言金句荟萃》口袋书,带领上百人用“第N天背诵1~N章”方法,脱口而出200句古诗词,会背了《道德经》《素书》《苏东坡经典诗词26首》等内容。

近日为了更好地学习掌握DeepSeekeek,我又新探索了“借助Ai写文章六步骤”和“选问改”Ai写作法。深深体会到,"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规律总结正是写作能力迭代的活水之源,同时也是《礼记》"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治学要求。

汉代王充在《论衡》有这样一句箴言:中"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那些在深夜仍亮着灯的办公室,那些被改得密密麻麻的初稿,那些日复一日笃定前行的默默坚守,都在无声诉说着这样一个真谛:学习写作,一定要写。特别是文秘新人,一定要坚持写、大胆写、钻研写。毕竟,通往写作高峰的道路,从来都是用坚持的脚印丈量,用勇气的斧钺开凿,用智慧的火把照亮的。(郑州市委政研室 刘跃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