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代大诗人李贺故里——宜阳县三乡镇往东十五华里,有一个物宝天华、人杰地灵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南村。这里具有1700口村民,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环境优美,物产丰富,是全国大蒜生产基地,乡镇企业发展的先进单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

万马奔腾是因为头马先奔,群雁南飞是头雁先飞。提起南村的巨大变化,人们禁不住对村支书王新霞伸出大拇指,对她带领乡亲们创业发展三步曲赞不绝口。这是一位新时代的农村巾帼标兵,她是宜阳县人大代表,是县委县政府表彰的农村二十佳村干部,南村党支部被县委授予星级党支部。

王新霞有四十多岁,朴实大方,沉着稳重,经历了岁月的沉淀,更显得珍贵而优雅。成熟的风韵,坚韧的内心,从容的气质,坚定的步伐,展现出对未来的无限希望和自信。

作为村里的支部书记、村长,她深感责任重大。村里的工作有千头万绪,她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加强党的建设,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发展特色农业、发展现代化乡镇企业三大举措推动村庄持续发展,给老百姓带来了幸福美满的生活。

美丽乡村建设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共产党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王新霞有句口头禅:“村民们选我担任支书和村长,我就要带领村民们过上好日子。”她一向关注民生问题,积极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努力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她总是积极鼓励党员和村民发挥自己的创造力,积极参与到村庄建设中来,共同打造美丽、和谐、宜居的村庄。

为了优化环境,建设美丽乡村,让人们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王新霞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源,修通了标准化村路,疏通治理了流经村里的黄溪河流。如今,水泥硬化的村路纵横交织,鳞次栉比;穿村而过的黄溪河两岸河堤绵延1000多米,精致美观的护栏,跨河而过的小桥,玲珑别致的黄溪亭,周边墙体彩绘二十四孝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黄溪亭增添迷人的色彩,让人们驻足凝望,流连忘返。村里环境优美,绿树成荫,鲜花盛开,处处皆景,满是活力。“小桥流水人家”,足以与城市的小区相媲美。

为了活跃新农村的群众文化生活,王新霞在三乡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在村里开办了图书室、儿童娱乐场,蓝球场,老年活动健身广场。还定期举办“快乐星期天活动”。图书室内,整齐排列的书柜,琳琅满目的图书,古朴典雅的桌凳,书香缕缕沁人心脾,农闲时间前来阅读的村民络绎不绝;儿童活动室内,玩乐区铺着美丽的地垫,摆放着多样的玩具,休息区内桌椅组合体贴入微,令孩子们欢心鼓舞,乐不思蜀……。每晚的广场舞,每周的演唱会,精彩无限,丰富了村民生活。定期为老人理发的活动,更是让人称赞不已。

近年来,南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这里沐浴着党的政策雨露,载歌载舞,享受着新时代的幸福生活,而这一切又构成了一副富美乡村的交响曲。

特色农业规模发展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立足特色资源,坚持科技兴农,因地制宜,发展新产业新业态。近年来,王新霞带领支部、村委成员一班人,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统筹整合政策、项目、资金、人才等资源,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一个传统农业小村庄如何做大做强产业?我们的选择是通过土地流转形成当地特色产业一一大蒜的规模化种植。”南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新霞回忆起村子的发展变化时说。

王新霞所处的南村与相邻的东阳、上沟这三个村庄过去属于一个行政村,统称水沟庙村,是三乡镇的东大门,改革开放后才一分为三。水沟庙大蒜的种植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未年,距今已有近400年的历史。当地流传着“水沟庙桥头——蒜市儿(算事儿)”的歇后语妇幼皆知。由于得天独厚的水土、气候优势和长期积累的种植经验,这里的大蒜以其瓣大、皮白、味鲜辣、蒜汁浓而不沉淀、隔夜不变味的过硬品质,畅销国内及海外市场。2015年,宜阳县水沟庙大蒜荣获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发的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2020年12月,“三乡大蒜”荣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证书。当年年底,水沟庙大蒜入选欧盟保护的第二批中国地理标志产品。

为发展特色农业,造福一方百姓,让南村人走上发展致富的快车道,王新霞与支部村委成员、乡贤人士、村民代表在经过反复调研论证后选定了大规模种植大蒜,形成规模经营特色产业。为打消村民对土地流转的顾虑,王新霞开展“书记来串门”活动,挨家挨户走访,细算收入账。她耐心向村民叙说,土地流转后,大多数村民可以获得三项稳定收入:土地流转费,合作社务工薪酬或外出打工收入,卖蒜苗蒜薹、卖大蒜获得收入。村民们想明白了也看清楚了,于是纷纷响应积极配合。 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她克服种种困难,千方百计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实现了流转土地600余亩。在三乡镇党委政府协调下与邻村的上沟,东阳,桑梓沟连片种植,形成了今日的三乡大蒜种植基地。每年三四月份,站在南村的西边,连片成方的蒜苗映入眼帘,一股股浓浓的蒜香扑鼻而来。放眼望去,连片的蒜苗在春日阳光下,随风荡漾,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大蒜给乡亲们带来的实惠,一亩地大蒜带蒜苔,在去年每斤大蒜2.5元的情况下,毛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除去成本每亩地可以创收5000—8000元。南村的村民从大蒜种植中获得了可观收入,村里每年可收入600万元。蒜农们的腰包鼓了起来,也给周边的村民们带来了增收的渠道。蒜田里,随处可见前来采摘蒜薹的务工人员。大力发展大蒜产业,连续两年在三乡镇南村连片种植优质大蒜700余亩,同时保证全镇4000亩的种植面积。仅南村就带动了大蒜种植户200余户,每亩地可采摘750余斤蒜薹。蒜薹加上大蒜的收入使当地村民走上了一条发展特色农业的致富之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提质增效。

乡镇企业蓬勃发展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王新霞带领南村人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更多更好惠及农民,探索建设产业强、农民富、乡村美、发展质量高的新时代农民致富路径。

“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我们这个集体经济薄弱的小村,很难实现突破发展。”南村党支部书记王新霞说。为了让南村群众发家致富。仅凭种植业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发展乡镇企业,建厂经商是一条必经之路。王新霞下定决心后,开始发动村里村外的乡贤能人,了解政策,找线索,跑项目。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上下联络,四处奔波,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招商引资,争取了一个建设铅笔厂的大项目。她想方设法,协调附近群众,取得群众支持。在那筹建办厂的日日夜夜,她没吃过一顿应时饭,没睡过一夜安身觉,夜以继日的操劳奔波。为了全身心投入兴办企业,她索性关掉了自己经营的化妆品连锁店。经过无数次深入运作,筹备土地 40余亩,终于将铅笔厂由图纸设计变成了村镇企业,村民们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该场投产后,每年可为不少村民解决就业工作岗位,大家再不用走南闯北,在家门口就可以上班挣钱,发家致富。

现在,南村的铅笔厂已经由一个发展为三个。最大的是村东边的铅笔厂,占地13亩,每天来参观考察的人络绎不绝。人们惊诧于生产流水线的快速高效,惊讶于工人们娴熟快捷的动作,惊喜于产销国外的巨额外贸收入……

铅笔厂展厅内,造型独特的展品造型,长短不一、颜色各异、包装精美的各类铅笔,让人们耳目一新,频频拍照留念,心里满是喜悦,满是快乐和激动。三个铅笔厂每年可以安置300多个村民就业。在铅笔厂上班的农民工每人每月收入可达5000—10000元,每年可以为村里和镇政府创造收入近40万元。

在成绩面前,王新霞书记谦虚的说,“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离不开县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百姓,下一步我们乘洛阳示范村这个契机,继读扩大招商引资,让更多的企业落户南村,造福父老乡亲……”

心系群众谋大业,砥砺奋进谱新篇。乘借革改开放,乡村振兴的强势东风,在县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王新霞带领南村人克难攻坚,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特色农业,兴办现代企业,增加村民收入,一个古老的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坚信,有党和政府引领,有王新霞与支部村委的带领,有村民的艰苦奋斗,南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作者:常明光,中共党员,宜阳一高退休教师,宜阳县三乡镇王岭村人,曾任省示范性高中教导主任、业务校长、新校区校长,洛阳市区民办高中书记、校长。系全国优秀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河南省科技拔尖人才,河南省优秀专家,中华慈孝文化践行优秀模范,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学习报》特约编辑,主编参编十余部教育教学论著,所教学生一百余人考入清华北大等国家双一流大学。其业绩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星耀教坛》、《九都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