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多次提到“基层”,足见对基层治理的重视。新形势、新时代,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创新势在必行,是创新社会治理模式的战略之举。在“大党建+社会治理”思路指导下,机关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共建共治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中主动作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协同、共进、互促。另一方面,机关党员干部所在社区也要发挥好模范带头作用,主动参与自治、共同促进共治。

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困境难点

1.传统的“治理”理念束缚传统治理模式主要强调组织管理,以自上而下的管理推动模式为主,旨在维护辖区秩序和稳定,而基层组织及群众能动性和创造性往往难以调动,基层治理难以达到协同效果。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提的“社会治理体系”强调共建共治、公众参与和社会协同的治理格局,即在党的领导下,通过各级基层党组织统筹引领、通过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来实现。这是从传统“管理”理念向现代化“治理”理念的转变,体现了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方式,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建引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是一个从理论创新到实践创新的过程,需要多元组织力量转变思想、转变角色,让组织力量融入各个领域和方面。

2.机关党建与基层社会治理融合不足当前,基层实践过程中对基层党组织的界定及发挥作用的路径相对模糊,尚未与社会治理真正形成深度互动。不仅如此,新形势下对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基层党组织传统的治理主体界定面临着新的问题,其引领职能难以有效实现,导致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程度有限,所发挥的作用难以达到预期。尤其机关事业单位,党建工作与中心业务工作容易出现“两张皮”,机关党建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号召力不足、参与度有限。因此,充分发挥机关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充分实现机关党建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形成。

3.多元化治理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调多元“共建”,通过多元治理主体解决公共问题,其本质上是由党组织在治理体系中充当引领角色,多元主体则发挥专业化治理能力。近年来,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往往聚焦在社区、业委会和物业公司三方关系中,而未来倡导的“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恰恰需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治理。只有充分调动多元治理主体能动性、协同性和创造性,才能依托组织力量理顺多元治理主体间的复杂关系,真正实现多元参与、协同共治。

4.新兴领域党建工作破壁不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大多规模不大,布局分散,这些组织的从业人员接触新知识、接受新信息能力强、渠道广,普遍思维活跃、前卫,人员流动性大容易导致思想不稳定,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不强,推动基层治理的参与度不高。

5.机关党建工作队伍建设还相对滞后。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业务轻党建的情况,没有把党建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缺乏抓党建工作的责任和激情,从严治党和压力传导的要求落实还不够到位,存在“上热中温下冷”现象,存在党组织负责人对本单位党建工作督促检查少,安排工作空洞、笼统现象,存在党务工作者不稳定、更换多、业务能力弱的问题,导致机关党建的领导核心作用不够突出,参与基层治理的引领作用发挥不明显。

城市基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思考建议

(一)坚持以党建为统领,提升“引领力”

“党的基层组织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得到全面落实的基础”。要充分结合内黄县复杂的实际情况,把政府机关、街道社区、社会组织、企业等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关键点,以党建为引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

机关党建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一是夯实“有形覆盖”,强化“有效覆盖”。要树牢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的引领地位,发挥好机关党建的纽带作用,让组织优势和力量真正落到基层的每个网格空间。二是充分结合部门中心业务特征,强化共性服务和个性服务“双管齐下”,经济、税务、人社、民政、司法、交通等各个方面“面面俱到”。三是机关与社区党建充分耦合互动。机关党建要逐步参与构建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共同体,与小区党组织形成耦合互动关系,共促多方力量、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局面。

(二)坚持以结对为抓手,增强“融合力”

根据“全域党建”统筹布局,坚持做好机关党建结对社区工作,为社区治理赋能助力。通过机关党员干部下沉,充实基层力量,与社区携手参与治理,为基层解决实际困难。

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要充分做好结对社区的文章。一是精准定位基层治理需求,让结对有的放矢。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要以机关部门业务优势补社区治理短板,充分发挥和调动每名党员干部的业务技能和服务技能,真正服务基层所需,增强融合力。二是充分发挥好“党建e家”APP作用,机关党建结对保持“在线”状态,实现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上线”融合,打破单位、体制、领域等多重限制。三是建立闭环治理模式,以结对促互学共进。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应该是一个完整的闭环结构,是一个互学共进的过程,要通过反馈机制让结对社区成为双向互动关系,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不断完善和社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的共融局面。

(三)坚持以机制为保障,增添“组织力”

基层社会治理是一个动态的、长久的过程,机关党建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要与时俱进,让工作运行机制能够始终适应新时代新形势。

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要建立完善组织参与和服务机制,让党组织运行更有力。一是打造形成共享氛围。要充分利用好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充分利用好专题党课、主题党日、志愿服务等活动,为机关党员干部搭建学习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充分激发机关党组织主动融入区域党建的内生力。二是树立强化品牌效应。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无论是服务基层还是结对社区,要以自身业务优势为基础树立品牌效应,打造一系列品牌活动,争创最优支部、最强头雁、最佳党员等品牌形象。三是推进建立考核比武。要对机关党支部和党员干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情况做好跟踪评价,通过“擂台比武”让机关比、让组织考、让党员议、让群众评,让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优秀做法、优质品牌脱颖而出,激发基层社会治理新动力。

(四)坚持以队伍为根本,激发“战斗力”

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归根结底是党员队伍的共同参与。一是提升党员队伍的亲和力。基层社会治理最终要实现“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尤其发挥多元主体的力量,实现共建共治,这就要求机关党员干部提升亲和力,与社区、居民等各主体共融。二是提升党员队伍的服务力。机关党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需要洞察不同领域群众具体的要求,切实把握大量群众的利益共同点,有的放矢做好服务。三是提升党员队伍的号召力。要充分发挥基层群众主体自治,号召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最终实现多元主体自治、共治相融,实现基层社会治理效应放大化。只有机关党员队伍的战斗力不断加强和提升,机关党支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战斗堡垒作用才能真正得以体现,才能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全民共建、全民努力的生动治理格局。(
内黄县委组织部樊宏杰 杨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