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太山庙乡 清明时节忆忠魂
清明至,缅先烈,忆忠魂。日前,南召县太山庙乡关工委“五老”宣讲团走进乡一初中,给近300名师生宣讲了太山庙乡革命先烈张景昉的事迹,和太山庙乡高嘴坡战役经过。
在一初中会议室里座无虚席,首先,师生们聆听了乡关工委执行主任张明远讲的张景昉的故事。
地处南召县东部的太山庙乡是一片红色的热土,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在革命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曾经涌现出许多革命先烈,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前赴后继,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曹店村张景昉烈士就是其中一位。
生于1902年的张景昉,原名张振清、化名张振业、张韬等。他自幼跟随祖父书声农桑,诵诗书,进学堂。民国14年(1925年),弃教从戎,到冯玉祥西北军兵团学校学习,接受革命思想。民国16年(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18年(1929年)春,张景昉受党组织委派,回家乡曹店开展革命活动。他回乡后创办了凤麓小学,教农民识字,传播革命知识。
民国19年(1930)春,张景昉建立了三个党小组。年底,创建了中共南召县第一党支部,张景昉任书记。从此,星星之火,在南召燎原。
民国35年(1946),张景昉随部队转战陕西,农历10月15日病逝于丹风县一老乡家里。
张景昉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袁宝华同志评价说:“张景昉同志是南召党的创始人之一,一贯艰苦朴素,联系群众,英勇顽强,立场坚定,为革命奋斗终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1982年,中共南召县委将张景防的忠骨从商南迁葬于南召烈士陵园并于1986年为张景昉立了烈士纪念碑。
为纪念张景昉烈士,2007年南召县政府兴建了中共南召县第一支部展馆;2015年兴建了张景昉纪念馆,袁宝华题写馆名。每逢建党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当地党委政府都要组织人员来学习先烈,凭吊先烈。第一支部展馆已改为南阳市红色教育基地。
接着,乡关工委“五老”宣讲团成员,老兵王怀亮给大家讲了高嘴坡战役经过,并共同观看了高嘴坡战役的宣传片。
1948年7月15日,国民党第十三绥靖区司令官王凌云派其驻南阳的整编第九师第七十六旅副旅长张桐森、参谋长关鹏程率二二八团和七五山炮一连以及方城、鲁南等县的地方反动武装6个团偷袭、窜扰方城、南召两县。抢劫了中原野战军存放在山头刘、横屿的部分军用物资后,炸毁了那里的弹药库,抢劫了横屿被服厂和拐河烟厂,仓皇向西逃窜。
正在漯河、叶县休整的中野第二纵队获此敌情后,立即命令四旅第十二团、四、六两旅主力轻装追击和堵截,将敌包围在南召县太山庙乡高嘴坡。敌军占据有利地形,准备负隅顽抗。二纵司令部下达命令,坚决彻底消灭困守在高嘴坡(723)高地的敌军。命令六旅第十七团在西抬头、九间房、黄道沟一线构筑工事,阻击南阳可能增援之敌;第十六团担任主攻任务,其余诸团配合作战。十六团确定一营为突击营,担任主攻,定于18日下午4时开始全面总攻。18日下午4时到6时,解放军以3个团的兵力将敌全歼,共计击毙、俘敌2150人,其中,击毙敌七十六旅参谋长关鹏程,生俘敌二二八团上校团长王英冠。缴获美式山炮2门,迫击炮3门,轻重机枪88挺,长短枪871支。敌副旅长张桐森受伤后装死躺下,只身逃回南阳;解放军取得了这次战役的彻底胜利,为陈赓兵团继续挺进豫西,解放南阳等地打开了通道。
高嘴坡战役的胜利,是烈士们用鲜血换来的。担任主攻任务的一营一连连长耿安桢、二连指导员张雨亭、三连副连长皮长顺等指挥员,在战斗中冲锋在前,光荣地献出了他们宝贵的生命。还有近百名无名革命战士长眠于高嘴坡上。
为纪念革命先烈,教育后人弘扬优良革命传统,1992年7月,中共南召县委、南召县人民政府在高嘴坡上立了“高嘴坡战斗遗址”纪念碑。2013年,南召县政府在太山庙乡刘村村建成了太山庙乡烈士陵园。袁宝华题写了“高嘴坡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名。
目前,太山庙乡烈士陵园已成为南阳市红色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节日,当地党委政府都要组织人员来凭吊先烈。
在演讲过程中,两位宣讲员和师生们开展了互动活动。
通过宣讲,师生们加深了对先烈们英雄事迹的理解,加深了对南召党史的了解,明白了当今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抛洒热血换来的。通过宣讲,师生们铭记了历史,纷纷表示在校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报效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徐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