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党建要论 >

跃进渠:镌刻在时代画卷上的不朽丰碑

在华夏大地的历史长河中,无数伟大工程如熠熠星辰,照亮不同时代的发展征程,成为凝聚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重要象征。位于安阳市殷都区西部山丘地区的跃进渠,便是这样一座承载着厚重历史、彰显着伟大精神的时代丰碑,它的故事值得我们深入探寻、细细品味,并将其蕴含的精神力量在新时代传承发扬,绽放更为绚烂的光彩。

跃进渠:横卧山丘的水利巨龙,默默书写辉煌功绩

跃进渠,这条曾经在岁月深处沉默多年、鲜为人知的“生命之渠”,宛如一条璀璨的银河,蜿蜒流淌在安阳市殷都区西部的山丘之间。它与声名远扬的红旗渠并肩屹立于太行山,共同引漳河水润泽这片干涸的土地,恰似一条奔腾不息的水利巨龙,为当地带来了生机与希望。

这条工程浩大、施工精益求精的跃进渠,全长竟达987公里,其规模之宏大令人惊叹。它途经两省三县13个乡镇400余个村庄,所经之处,皆留下了它造福一方的深深印记。自通水以来,它宛如一位不知疲倦的守护者,源源不断地发挥着巨大作用。累计引水达30亿立方米,如同甘霖般精准地浇灌着400万亩广袤的田地,让曾经荒芜的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同时,它一举解决了西部7个乡镇8万人的吃水难题,为当地百姓送去了生活的希望之水;更为重要的是,它助力增产粮食8亿公斤,成为推动当地农业发展的强劲动力;并且有效补充了安阳西部的地下水资源,维系着这片土地的生态平衡。如此浩大且意义非凡的水利工程,在当地乃至更广泛的区域内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无疑是当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坚实基石。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知晓它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于其修建背后的历史背景、建设过程中所历经的重重困难以及对当地人民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们有责任进行更为深入、全面且细致的探究,以便真正揭开这座时代丰碑背后那一段段动人心弦、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苦难之源:干旱笼罩下的生存困境,人民的殷切期盼

回首往昔,这片土地仿佛被干旱的阴霾长久笼罩,“十年九旱” 成为了当地人民生活的残酷写照。数万百姓深陷吃水困境,为了获取那珍贵如油的水源,村民们不得不耗费半天时间,翻山越岭,徒步跋涉数里乃至几十里地去打水,那艰难的身影在山间小道上留下了无数沉重的脚印。而田间的庄稼更是因缺乏灌溉水源,只能无奈地“靠天吃饭”,每逢旱年,颗粒无收的悲剧便屡屡上演,由此引发的纷争械斗、家破人亡以及逃荒要饭等凄惨场景屡见不鲜,甚至在极端困苦的情况下,出现了人相为食的人间惨剧。当地人民在“水贵如油”的煎熬下,生存条件恶劣到了令人揪心的地步。

“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人民所遭受的这些苦难,深深刺痛着中国共产党的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成为了党和政府坚定不移的根本宗旨。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制定了“兴修水利”这一极具前瞻性和战略性的治国良策,犹如在黑暗中为千年盼水的山区人民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让他们终于看到了摆脱干旱困境的曙光。

1954年6月,“引漳河水,灌安阳田”的议案一经提出,便迅速得到了安阳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随即,各级政府部门闻风而动,积极展开了一系列紧锣密鼓的前期准备工作。这一过程,生动而深刻地诠释了“人民至上”的理念是如何从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转化为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的坚定决心和有力行动,充分彰显了党和政府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怀以及解决问题的果敢担当。

铸就传奇:人民力量的磅礴汇聚,困境中的无畏拼搏

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跃进渠的修建无疑是一场与天斗、与地斗、与艰难困苦奋斗的壮烈征程。施工现场,没有任何大型机械可供依仗,也找不到一位专业的工程师来指导工程,仅靠着土生土长的技术员和十万民工,他们手持简陋得近乎原始的工具,便毅然决然地投身于这场历时十年的浩大工程。

施工过程中,困难重重,险象环生。前有高耸入云、险山横阻,仿佛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无情地阻挡着工程的推进;后有深不见底、深壑决断,犹如张开大口的巨兽,随时可能吞噬掉人们的努力成果;严寒酷暑交替肆虐,让施工人员在冰火两重天中艰难作业;坚岩流石更是无处不在,增加了施工的难度与危险性,其艰难困苦的程度,实在是难以用言语来详尽描述。

然而,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却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精神风貌和顽强的斗志。他们怀着改天换地、建设家园的崇高理想,以昂扬的热情,唱着豪迈的 “除险歌”,以无畏的勇气征服流石坡,凭借坚韧的毅力凿通英雄洞,依靠精湛的技艺凌空架渡桥,遇山便穿山而过,毫不畏惧地与天地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建设大潮中,涌现出了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他们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跃进渠的修建之路。安阳县委书记吕太学,无疑是指挥十万大军修建跃进渠的中流砥柱。在1973年4月东干渠通水时,他本身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但仍不顾自身安危,身先士卒地沿渠线查看。最终,因心脏病发作连续昏倒两次。当他苏醒过来,面对旁人劝他休息的建议,他却坚定地拒绝道:“我就豁出这条老命,也要看看渠水能否流到张湖顶!” 吕太学书记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广大修渠民工们由衷地感叹:没有吕太学书记,就没有跃进渠。

还有护渠英雄李用明,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将自己的生命永远留在了渠首。1996年8月,由于连降暴雨,引发山洪暴发,洪水冲断了路面,渠首与外界彻底失去了联系。李用明在安置好常年卧病在床的妻子后,冒雨去附近村庄找电话报汛情。然而,灾情瞬息万变,泥石流夹带着风雨突然而至,无情地将这位党的好干部永远留在了这里。这些英雄人物的事迹,不仅是跃进渠修建历程中的动人篇章,更是这座时代丰碑上熠熠生辉的璀璨亮点,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精神传承:让跃进渠精神在新时代熠熠生辉,代代相传

跃进渠工程自1958年动工修建,至1977年竣工完成,历时19年,其间经历了“三上两下”的艰难曲折。但在这漫长的过程中,人们修渠的决心从未有过丝毫动摇。他们不惧生死,以命相搏,最终以牺牲108人、致残500多人的惨痛代价,换来了工程的最终胜利。在跃进渠修建过程中,发生的英雄事迹数不胜数,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宛如一座座精神丰碑,是后人应当永远铭记的红色经典。

“安阳儿女多壮志,敢叫漳水听调遣。”安阳人民在面对困难时所展现出的不屈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完美诠释了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跃进渠精神。这种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由无数劳动者用血汗和生命铸就而成的宝贵财富,它蕴含着人类面对困难时的坚韧、勇敢、团结与奉献等诸多高尚品质。

在新时代,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扬跃进渠精神的重要使命。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如加强教育宣传、开展主题活动、融入校园课程、利用新媒体传播等,让更多的人了解跃进渠的故事,感受其中蕴含的伟大精神。让这种精神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成为我们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的内在动力。

当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想想跃进渠建设者们的艰辛与坚韧,我们就能重拾信心,奋勇向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跃进渠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辉,使其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跃进渠作为一座时代的丰碑,它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变迁,承载着党和人民的深情厚意,凝聚着伟大的精神内涵。我们应当深入研究它、铭记它,并将其精神传承下去,让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永放光芒。(内黄县交通运输局 张梓炘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