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特别报道 >

南召石头村的"前世今生"

河南党建网 (朱志才) 枝繁叶茂的葛花藤蔓缠绕成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光滑的石径小道通向茂林修竹深处,蜿蜒曲折;一座座石墙柴瓦构筑的农舍,古朴厚重。走进伏牛山深处的南召县云阳镇石头村古村落,恍若时光倒流。
 
石头村旅游管委会主任王福臣介绍说,石头村原名叫石窝坑,南依九里山。石头村有着上千年的历史,这里有楚长城关隘,韩信寨,中原明刹铁佛寺等遗址,戏曲“九里山上活埋母”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这里是石头的世界,满山遍野的石头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就地取材,用石头垒堰,用石头垒墙建房,用石头修路,用石头架桥,用石头制作石桌,石凳,石臼,石磙碾盘。农闲时节,把石头运输到周边的集市上去卖钱......
 
过去,这里建一所石头房子,几乎要耗费全家之力,还需要亲戚邻居帮助。从备料到完工,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的时间,甚至更长。一个男孩子从出生开始,父母就开始筹划着备料建房。先民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为了赓续民族血脉,练就了与大自然搏斗坚韧不拔的刚毅性格!
 
村里一位朱姓老人说,这里的每一捧沙土,每一寸道路,每一间房屋都是无数前辈的血汗和泪水凝结而成。尽管当时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但从没有人向困难低头,心中仍充满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随着党的各项惠民政策的实施,勤劳智慧的石头村人打开封闭的山门,纷纷走向外面的世界,舍不下的是“淡淡的思乡愁”!
 
 
 
2012年的一天,在外经商的村民王福臣看到家乡,久经风雨,满目沧桑,心中充满了凄凉与惆怅!清爽的微风掀动着枝叶,斑驳的阳光洒落在地上,舞动的小鸟从身边划过;村中的葛花架下,几位老人散坐在光滑的石板上,安享着晚年清净闲逸的时光。满脸皱纹如刀刻斧削,佝偻的身材如断弦之弓,粗壮的手指似枯枝突节。这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的画面让王甫臣感慨万千,昔日热闹的小山村,如今却成了淡淡乡愁!
 
为了保护传统村落,挖掘乡土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增加农民收入,河南省率先在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拉开了“乡愁文化”的序幕。随着一系列文件的相继出台和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乡愁”之花开遍中原大地。
 
见过世面,头脑灵活的王福臣瞧准时机,开始谋划着石头村的今后发展。当时,由于乡村旅游是一项新兴产业,没有一个成熟的模式可以借鉴参考。一些地方挖山,建池塘,把一个个传统的老村落折腾成“四不像”,即劳民又伤财。王福臣没有搞大拆大建的“大呼隆”做法,而是以“石窝坑”原有的基础设施为蓝本,因地制宜地采取多种方法,力争把石头村打造成以“古村落原生态游”为主的综合性景区。然而,刚开始有些群众不理解,认为“破破烂烂老房子,发朽陈旧的老物件”没啥看头?

一心想干实事的王福臣逐户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别看咱这房子老,物件破,这些都是城里人爱见的稀罕物”!
 
在村党支部支持下,大家积极行动起来,除去杂草,清理了堆积多年的垃圾,又疏通了河道里的泥沙,在房前屋后栽种苗木花卉,把一些丢弃的老物件重新收集起来。经过一段时间的修整,一个有吃有喝,有看又有玩的传统古村落呈现在游人的面前。
 
2016年,中央电视台《长城内外·远方的家》栏目摄制组来到南召县云阳镇石头村,被眼前的景象所吸引:古藤, 老树, 石舍人家,几片石板云中搭,半月碧水映彩霞,枯木枝头又看花。柴灶烹粥茶,五谷佳酿醉脸颊,不见当年谁种稼!
 
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探访古长城·寻幽石头村》的节目播出后,名扬“长城内外”的石头村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完善的基础设施,细致周到的服务,在游客的心目中的石头村就是“远方的家”!
 
王福臣说,石头村作为传统的古村落,不仅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更是“忆苦思甜”的大课堂。前人吃野菜住草棚,在石头坡上开垦土地,利用沉重的石块垒墙建房。勤劳之慧的前辈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有很多人在观光中学习,在学习中受教育..
 
靠着“新时代新思想新理念”,念好“乡愁经”,唱响“乡村游”。“一经一游”使古老的石头村又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助力乡村经济增速发展。该村先后获得国家级“乡村旅游发展重点村”,国家级“美丽休闲乡村”等称号。下一步,作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的石头村将继续挖掘“古村落·石头文化”,丰富“古村落·石头文化”内涵,让年轻一代人读懂“古村落·石头文化”。古村落是不会说话的“活化石”,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更是一个时代的符号,是一种“乡愁文化”, 承载着中国农民淳朴厚道,勤劳智慧和不屈不挠的刚毅性格,为了赓续民族血脉,他们前赴后继。
 
——石头村,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能给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给勤奋者以收获!
 
 
 
 
 
 
 
 
 
 
 
 
 
 
 
 
 
 
 
 
 
 
 
 
 
 
 
 
 
 
 

责任编辑:朱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