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特别报道 >

答卷为什么这样美?——读通讯《为了迎接回归这一天》有感

 

作者 王慕习
 
 
竣工后的梧桐山下行隧道

我于近日读了王强、李佩山采写的通讯《为了迎接回归这一天》,方知香港回归的配套工程、深(圳)(香)港交通的咽喉地段、我国当时最长的“双管单向”城市公路隧道——梧桐山下行隧道的竣工,是中铁十四局隧道工程处抢在香港回归之前,向党和人民递交的一份优秀的答卷!
     
中铁十四局的前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第四师,是一支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被誉为“打不烂,炸不断”的英雄部队;是一支在和平年代“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为祖国铁路建设立下汗马功劳的功勋部队。兵改工后,中铁十四局继承和发扬铁道兵的光荣传统,积极配合党和国家的战略部署,选派属下的隧道工程处500多名员工,在梧桐山腹地,在粉尘与噪声中,在泥水与汗水里,用热血、意志和拼搏奉献,谱写了一篇感天动地的壮丽篇章!
 
梧桐山隧道
 
梧桐山隧道连接香港和内地,在香港回归之前建成通车,意义十分重大。时间紧,任务重,他们在接受任务后的18天内,调集精兵强将500余人和现代化的机械设备200余台,分别从山东、浙江、江苏、江西和安徽等地,赶到梧桐山下安营扎寨,速度之快,令人震惊,铁道兵的作风被他们体现的淋漓尽致。
 
施工中,领导身先士卒,员工奋勇向前,大家齐心协力排除了道道险阻,克服了种种困难,闯过了爆破、流沙、塌方等8道难关,终于在拼搏奋斗了近600个日日夜夜后,圆满地完成了施工任务。梧桐山隧道的建成通车,不仅有力地配合了香港回归,而且对香港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和经济繁荣作用巨大,意义深远!
 
建成通车后的梧桐山隧道,像一座金碧辉煌的地下宫殿,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所有这一切,都归功于中铁十四局隧道工程处的建设者们,党和政府以及包括香港人民在内的全国人民,都应当感谢和奖赏他们!深圳市颁发的“施工现场综合优胜单位”奖牌和中国建筑行业协会授予的“鲁班金像”奖,就是对这一群体和这一工程最高的奖赏和认可。应该说梧桐山隧道的建设者们,也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啦!

作者 王慕习

作为一名铁道兵老战士,我对隧道施工的艰苦和危险深有体会,我相信梧桐山隧道的建设者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这就需要有人去宣传、造势和影响,只有把他们的拼搏精神和英雄事迹公诸于众,才能使更多的人学习和效仿,才能激励和鼓舞建设者的斗志,从而创造出更多更优质的工程。我也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前提是要把它发掘出来,曝晒在太阳之下,它才能发出夺目的光彩!

担负梧桐山隧道施工的这支团队,就是作者深入施工现场,不辞辛劳发掘出来的一块“金子”,是《为了迎接回归这一天》这篇通讯让这块“金子”光芒四射,绽放异彩,由此产生的社会效应和能量是不可估量的。

通车后的梧桐山隧道
 
在通讯的最后,指挥长杨树云对作者说的话,让我非常的赞同。他说:“梧桐山隧道工程之所以能够顺利获得‘鲁班金像’奖,是与众多中央、地方和行业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分不开的。”话虽朴实,却一语中的、恰如其分地肯定了众媒体,在他们获得“鲁班金像”奖的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是啊,世上任何事情都是相辅相成、而不是孤立存在的。建设者们的功绩卓著,诚然是可歌可泣的;但是,发掘“金子”并让其发光的媒体舆论工作者,同样也功不可没、值得称赞。让我们在为建设者的辉煌成就赞颂的同时,也为采写这篇通讯辛勤耕耘的两位作者喝彩吧!

(个别照片来自网络,向摄影者致谢)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