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特别报道 >

为了赶走旱魔 ——追忆兰考人民冬季农田水利建设纪实


作者 李佩山

 
    人的一生有许多回忆,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就淡漠了。但是,故乡的点点滴滴,在我的记忆中却印象深刻。

    那是1990年春节前夕,在故乡兰考----焦裕禄同志生前战斗过的地方,在乡亲们的指引下,我登上黄河大堤瞭望:广阔的原野上,刚刚竣工的引黄工程显得格外壮观;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仿佛在向人们致意招手;那西天奔涌而来的黄河之水,温驯地沿着人们为它开挖的道道渠床,欢快地流淌。这是兰考20多万民工风餐露宿,沐雨栉风,经过40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奋战,用心血和汗水换来的可喜成果。

 
    数百年纠缠兰考的盐碱、风沙和内涝三大魔鬼,虽已被焦裕禄率领下的兰考人民降伏了。但是,那几年来,干旱这条魔鬼又在纠缠兰考,使兰考的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影响。

    农业最根本、最实惠的投入是兴修水利。遭遇干旱欺凌的兰考人民深深懂得,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重要意义。1989年11月1日,兰考县委、县政府向全县发出号令:要在1080平方公里的兰考大地上,开挖和清挖兰(考)商(丘)总干渠、兰(考)杞(县)总干渠和北沙河等9条全长140.7公里,需动土368万立方米的引黄干支渠。11月3日,由县委书记徐宗礼、县长刘运清等领导同志组成的兰考挖河会战指挥部,率领10万民工,带着1500台机械和1万多辆架子车,在规划地段安营扎寨。

 
    兰商总干渠是河南省人民政府为豫东地区规划的引黄渠道。在这里,10万民工迅速拉开了第一战役大干的帷幕,使刚刚寂静下来的黄河滩,骤然沸腾起来:空中是催人奋发的喇叭声和风卷红旗的飘舞声;地上是统一意志的号子声和机器轰鸣声。许多民工只穿着单衣,还有不少小伙子干脆光着脊梁。他们站在没膝深的泥水中不停地挖,不停地拉,不停地抬。腰累疼了,胳膊累肿了,手上磨起了血泡,谁也不肯歇一会儿。这不正是当年焦裕禄同志“兰考人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诗句的真实写照!

 
    由于工地在沿河两岸8700米地段仅有几个村庄,民工们只好住在野外,挖地窑当围墙,搭上塑料布当房顶。

    然而,困难能锻炼人的意志,能培养人的进取精神。面对工程进展中的重重困难,一个个战地“诸葛亮”会召开了,领导们拜群众为师,集思广益,战胜困难的办法“唿啦啦”出来了,从而使推土机、拖拉机、架子车都有了用武之地。

    王利集村70岁的王朝河老汉,1958年开挖过兰商总干渠。31年后的今天,他主动请缨又来了。他说,我最爱挖河了,因为河里流动的是水,是粮食,是农民丰收的希望。

 
    焦裕禄同志说过:群众在困难面前两眼望着县委。那么,就看看兰考县委、县政府以及各乡村的干部们吧:县委书记徐宗礼、县长刘运清、副县长蔡希彬等一直吃在工地,干在工地,每天从东到西或从西到东,一段段察看现场,不仅帮助解决问题,还和民工一起劳动。县六大班子领导和县直机关干部,也主动加入了挖河会战的行列。

    焦裕禄同志的二儿子、东坝头乡党委书记焦跃进,从开工到竣工,天天踏着泥水战斗在一线。民工身上有多少泥,他身上就有多少泥。一天早上,他因察看工地没顾上吃饭,中午仅吃几根凉麻花又奔向工地。全乡6000多名民工在他的带领下,发扬吃大苦耐大劳的斗争精神,在村与村、组与组之间开展劳动竞赛,连续夺得流动红旗,并提前完成了工程任务。

 
    堌阳镇镇长郭四海,城关镇党委书记郭敬福、镇长刘清玉等16个乡镇的党政领导,白天同民工一起劳动,夜晚走进民工住宿地,帮助解决思想和生活上的问题。城关镇南街支部书记张广仁女儿出嫁,仍坚守工地;红庙乡王庄村大战“回龙潭”时,支部书记张飞,第一个跳进泥水里;爪营乡黄窑村委主任武卫星的孩子住进医院,捎来信也没回去,爱人赶来喊他,他说:“我走了,谁来领工呢?”大伙一齐叫他走,他却跳进稀泥里挖了起来……


    河南省水利厅厅长马德全和开封市市长崔爱忠、副市长卜岚中来工地察看时兴奋地说:“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焦裕禄精神正在兰考进一步发扬光大,看到了兰考人民治穷致富的决心,看到了兰考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希望!”(注:部分照片来自网络,向摄影者致谢)


    作者李佩山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企联企业管理咨询山东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记者站长,中铁十四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和《人民日报》特约撰稿人等,有60多篇作品被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和中国铁道出版社等选入书中,出版新闻专著《忠诚的人生》。曾获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铁路百优新闻工作者”、首届和第二届“山东省优秀青年记者”、第三届“山东省十佳记者”和“山东省十大杰出职工”等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