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烩面“中的组工之道
民以食为天。提起河南美食,不得不提的就是那汤醇、面韧且香飘十里的羊肉烩面了。在外求学,每次放假回家,看着我从车站走出来,爸妈跨越千里的思念在这一刻化成了一句话:走,吃烩面去。
现如今,我早已过了两地奔波的求学日子,进入了家乡的组织部工作,工作之余偶尔和三两朋友出去小聚,吃什么?总是想起烩面,看着平淡无奇的汤、面和菜,却有着不同寻常的韵味,就像组织工作一样,平淡却扎根在人们心里。
用“心”的汤。捧起一碗烩面,来一口汤,浑身充满能量唇齿留香。烩面的精髓就在于汤,味蕾的诱惑来于汤,而这汤要用上等嫩羊肉和羊骨一起煮,先用大火猛滚再用小火煲,下七八味中药,五个小时只多不少,只有用心,煲出来的汤才能犹如牛奶一样白白亮亮,浓酽醇厚。组织工作多而杂且重要,同样也需要用“心”熬:“熬”繁重的业务工作,组工人需要“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耐心;“熬”繁琐的文字工作,组工人需要“蝉鬓加意梳,峨眉用心扫”的细心;“熬”繁杂的群众工作,组工人需要“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的责任心……组工人只有用“心”熬,才能熬出一锅为党分忧、为民解忧的组工烩面“汤”。
有“劲”的面。拿起筷子,挑起一根热气腾腾的面,“呲溜”一声滑进嘴里,爽滑而可口的面在舌头之间穿梭,咬一口面弹筋韧,咬劲十足。这样的面要经过15道工序,活面、拌面、擀面、甩面、敲面……每个环节缺一不可,一遍一遍反反复复,使其筋韧。经过拉扯揉搓的面弹劲十足、光滑筋韧,坚韧有担当的组工人同样需要打磨。“5+2”“白加黑”的常态化工作,组工人习以为常;不分昼夜、不分寒暑的下乡路,组工人熟记于心;日渐后移的发际线,组工人不以为意……新时代的组工人,经得起摔打和磨练,经得起批评和教育,经得起挫折和考验,经得起重担和重压。一遍又一遍,那又何妨?组工人如“面”一样拉不断扯不断,不抛弃不放弃的组工人只会变得更加坚韧更有担当。
搭“好”的菜。乳白的老汤、橘红的枸杞、褐色的羊肉、绿色的海带、黑色的木耳、黄色的黄花菜、晶莹的粉丝,再撒上一层香菜,配着酸甜可口的糖蒜,那烩面可谓是口感丰富,营养均衡。而这一切得益于丰富的配菜,组工人的“配菜”便是那“听说读写研”的基本功:“听”,听领导谆谆教导,听同事珠玑诤言,听群众的肺腑之言;“说”,与群众说党的好政策,与党说群众的所需所想;“读”,读懂方针政策,读会工作方法、读出百姓心声;“写”,写党建之风,写组工之采,写群众之音;“研”,走出机关调研、走下基层调研、走入群众调研。组工人要下苦功,练好基本功,用好基本功,树立好组工干部形象,做“有营养”的组工“老烩面”。(王静)
上一篇:劳模们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