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佩山
妈妈在济南市趵突泉公园
亲爱的妈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截至2022年3月7日,您去世已经26年9个月零7天了。但是,在我看来,您并没有走远。您的模样,还是那样清晰;您昔日的关怀,我回忆着依然是倍感温暖。特别是您刚离开的那段日子,无尽的哀思,时常萦绕在我的心头。您走得如此突然,如此之快,如此无法挽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更令人无比难过的是,您临终也未能同儿子说句话。
妈妈,记得那是1995年 5月8日上午,我接到从老家拍来的加急电报:“母病危速回。”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这是我离家多年来,首次接到这使人惊恐不安的电报。当年正月十五过后,我送您回河南兰考老家时,您的身体还是蛮好的。在济南小住半年多,您没有感冒过一次。逛泉城路,游大明湖,观趵突泉,您从始到终,上下台阶,我搀扶您,您都不让扶,说您自己能走好。游完大明湖,少说也有3公里多。我问:“妈,累了吧?”您说:“走这么一段路,累啥哩!”
妈妈在自家小院留影
妈妈,我想不到这次带您到大明湖游玩,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从我参军到那时,出来已有18个年头,您是第一次到济南、到儿子这里来,也是第一次出远门,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远离故土。您在济南住了不到半年时,就坚持要回去,无论怎样劝说都留不住您。您总是牵挂着,虽已大学毕业、分配了工作,但尚未成家的妹妹。同时也是故土难离,穷家难舍。现在想来,我真后悔当时没有把您留下,再多住些日子。妈妈,在我接到电报的当天夜里,就乘火车赶往兰考。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县公疗医院,走进内科急救室的时候,只见刚从固阳镇卫生院转来,做完CT检查,已不醒人事的您,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医生正为您做生命体征检查;护士在为您输液、输氧、插鼻管。我的心里禁不住一颤:这就是我的妈妈?您这可是有生以来,第一次住进医院啊!
我和妈妈在一起
妈妈,此刻您可知道儿子已经来到您的身边?您到底得了什么病?您睁开眼睛看看儿子,同我说句话好吧!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这时,为您做完检查的那位医生,示意我随她来到医生办公室,神情严肃地对我说:“你母亲患的是大面积脑梗塞,处于深昏迷状态,情况非常危险,要抓紧做好后事准备。”
我再也控制不住了,哭着向医生哀求:“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请您作百分之百的努力;只要能保住我母亲的命,哪怕是倾家荡产,我也心甘情愿;就是瘫痪了,我也愿侍候她10年、20年…… ”
妈妈,我深深遗憾的是:医务人员虽千方百计,尽了最大的努力,抢救、治疗维持了20多天,但最终也未能保住您的生命。您从此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享年69岁。
妈妈,我清楚地记得:您从昏迷中第一次醒来,见我就趴在您的身旁,便用唯一还能动弹的右手,从下衣兜里,摸出一个用手绢包着的硬卷,一个劲地往我的手里塞。此时,您的脸色蜡黄,花白的头发有些凌乱;嘴唇不停地蠕动着,但发不出半点声音;两滴晶莹的泪珠,从您干涩的眼角里溢出……
我轻轻地给您擦了泪,又连忙接过手绢,打开一看,原来是数百元钱。我一切都明白了,这是我平时给您的零用钱,您没舍得花。当时,我流着泪,马上把它又塞到了您的手中:“妈,还是您拿着吧,留着以后再用!”
妈妈在趵突泉公园
妈妈,您一生省吃俭用,从不乱花一分钱。给钱让您买吃的、穿的和用的,您总是得过且过,舍不得买。您没有给自己买过一件像样的衣服。那年春节,我和爱人给您买了一件银灰色的呢料上衣,您嫌贵,嫌花钱多,心里很是过意不去。但我见您穿在身上,照着镜子,却满意地笑了。
妈妈,您出身贫寒,从小受苦,在苦水里泡大。您曾对我说:民国32年,一年到头没见过一粒粮食,连树皮、树根和野菜都难吃上,整天饿得头晕眼花,能活到今天,实在不容易。您又说,现在吃、穿、用都不用发愁,过得真是天堂般的日子!
妈妈,在那艰难的岁月里,在兰考那个全国有名的穷地方,您同以种地和当木匠为生的父亲,把5个子女拉扯大,并且都供应读书10年以上。真可谓含辛茹苦,历经艰难,尽心竭力!
为此,不知您作了多少难,欠过多少情,借下多少债。您的恩德,子女们永远也报答不完。为了养家糊口,父亲长年奔波,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您的肩上。您经常起早贪黑,没日没夜地操劳。我记得小时候,在盛夏的一天中午,烈日当头,不满10岁的哥哥,腿不慎扭成重伤,又疼又肿,不能动弹。您立即背着他,来回步行10多里去找医生。汗水顺着您的脸颊,不停地往下淌,湿透了衣衫,滴落在干枯的路上。就这样,您一连往返治疗了七八天……
妈妈在家中留影
妈妈,我记得在严冬的一天深夜,寒风呼啸,伸手不见五指。我突然发起了高烧,昏迷不醒,可把您吓坏了。您连夜用“土车”推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赶往公社卫生院。一路上,您磕磕绊绊,不知跌倒了多少次……
妈妈,我17岁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参加黄河水利工程建设。这是一项拼体力的重活,许多成年劳力都吃不消,接连换了几茬班。您担忧我的年龄小,身体受不了,几次捎口信让我回家一趟。当您见我眼窝深陷,又黑又瘦,后背微驼时,竟忍不住哭了……
妈妈,您的爱无微不至,点点滴滴都滋润着儿子的心田。那些年,我每次探亲返回时,您总要让我带些家乡的花生,嘱咐我别忘了给战友、同事们尝尝。那花生,都是您精心挑选、亲手炒焦的,大小均匀,黄焦酥脆。
妈妈,在您病故前的一个月,您还让村里人捎来一袋红薯和芋头。家里收了一点芝麻,您舍不得吃,也给我们捎过来,说是让给孙女做焦饼吃。很长时间,那芝麻我们都珍藏着。看到芝麻,我们就像看到了母亲一颗慈爱的心!
妈妈,在您临终前,我特意买来一只西瓜,一边用小勺喂您,一边轻轻对您说:“妈,平时您那样俭省,整个夏天都舍不得买个西瓜。这是今年刚下来的,您就尝一次鲜吧…… ”
妈妈和家人们在一起
妈妈,您曾答应我们再来济南,同孙女一起玩,怎么就这样走了呢?您把儿女抚养大,该过几年清闲日子,却为何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您知道儿子心里有多难过吗?
您的大恩大德,儿女们还没来得及报答啊!……
妈妈,想起您,我不能总是流泪,还想对您说:您若健在,咱家应该是五世同堂了。您的子孙辈们都已经成家立业,过着丰衣足食的体面生活。其中,有十多名共产党员和大学生,有工人、农民、经商者,还有教师、军官、作家和高级技术人员,文武兼备,天南地北,经常有人立功受奖、被评为先进、受到各层级的表彰……
妈妈,九泉之下的妈妈,您安息吧!
儿子:佩山
2022年3月7日 凌晨
2022年3月7日 凌晨
作者 李佩山
李佩山简介 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特约研究员、中企联企业管理咨询山东专家组成员,曾任《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记者站长,中铁十四局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和《人民日报》特约撰稿人,先后有3900多篇计460余万字的作品被中央和地方及行业媒体发表。其中,160多篇获奖,被人民出版社、新华出版社和中国铁道出版社等选入书中。出版新闻专著《忠诚的人生》。获中国新闻奖、首届“全国铁路百优新闻工作者”、首届和第二届“山东省优秀青年记者”、第三届“山东省十佳记者”“山东省十大杰出职工”和“中国企业文化突出贡献人物”等称号。在中央领导同志题写的《中华魂》牌匾上镌刻着:“李佩山同志:您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和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已被载入大型文献《中华魂·中国百业领导英才大典》。”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