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特别报道 >

巾帼不让须眉,看“六朵金花”如何奋战郑州“小汤山”




    本网讯 
冲锋在一线,与疫魔赛跑,在鏖战郑州“小汤山”建设中,有这么一群别样“逆行者”,她们是女儿、妻子、母亲,她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险,不顾生命,像战地玫瑰一样在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悄然绽放,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六朵金花”的奋进故事。

    白银花:他们建起的不仅是一座抗疫医院,更是一座精神堡垒

    一场疫情让这个春节异常冷清,大年初二,白银花偶然打开微信,看到分公司工作群里异常热闹。原来中建七局受郑州市委、市政府之托,要建抗击疫情的郑州“小汤山”医院,大家都在请战。作为分公司总部工会主席、支部纪检委员,又是办公室主任,白银花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支援前线,义不容辞。毫不迟疑,收拾东西,一家人紧赶慢赶在天黑前赶回了郑州。




    第二天一早准备出门时,还是遇到了阻碍。“现在疫情这么严重,你这么冒风险,我们都很担心你啊……”公公婆婆不停地叮嘱。

    “爸,妈,没事的,他们单位是央企,有疫情施工经验,不会有事的,这时候作为一名党员,她应该冲在一线的!”老公是党员,深知白银花的性格,这种情况下拦是拦不住的。

    最放心不下的是一双儿女,正是缠人的年龄,一人抱着腿,一人拦着门,“妈妈,你答应我们好好陪我们几天的……”伴着哭声,白银花还是出了门,直接奔赴港区施工现场。

    根据写作特长,白银花被编入中建七局“小汤山”建设宣传组,主要负责总承包公司负责区域的新闻宣传,并配合局里跟踪报道整体项目进展情况。这让她感到异常荣幸。

    作为最先到达“小汤山”的队员之一,现场总能看见白银花的身影,她一边采访,一边记录,把现场看到的感动瞬间,用文字记录下来,在内外媒体传播“小汤山”建设者们的好声音、好故事。


   

    每天早上,公司宣传小组要开个短暂的碰头会,明确当天任务,过程中各宣传人员及时对接沟通,吃饭时再碰头讨论细节。白天大部分时间,她都像施工员一样,在繁忙的施工现场采访。晚上安静,忙碌完现场采访拍摄任务,白银花就赶快回宾馆整理资料,埋头写稿,熬夜也是常有的事。有时半夜醒来,突然有了写作的灵感,就爬起来,打开电脑开始写,一阵酣畅淋漓地码字,等敲打下最后一个句号,白银花发现,窗外的天际已经鱼肚白。

    每一篇文稿、每一个动态、每一条微信,背后都是她和这个宣传团队工作的写照。为了让更多疫情“逆行者”的感人故事展现在大家面前,白银花也是拼了。从河南“小汤山”项目开工至今,她先后采访典型人物50多人,为省级以上外媒、工程局、公司公众号等提供稿件30多篇,不少文章被省市级网站转发,点击率最高达10万+……

    王艳: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王艳的爱人是一名人民警察,从大年三十开始就坚守在高速公路卡口值班。她的家中还有年迈的父母、以及2个孩子需要照看。春节前,为了省内外离家远的同事早日回家,王艳主动申请了值班,一直坚守到腊月二十九。




    大年初二,当接到公司建设“小汤山”医院的通知后,她便主动请缨,“我在郑州,比较方便,且随时可以开展工作,有宣传任务就让我去吧,”简单向家人说明情况后,她驱车四十多公里赶到现场,快速投入到了“小汤山”建设中。

    在现场,王艳时常忘我地工作,不知疲倦地在现场穿梭,在大型机械林立、材料堆积的现场奔忙。为了采写施工进度,她一遍一遍地与现场人员沟通;为记录屋面工程建设的每一步,她爬上房顶,和技术人员一同工作;为真实记录建设者们冒着严寒,与时间赛跑,加班加点奋战的场景,凌晨2点,她仍在飞雪中不停地举起手中的相机,咔咔……按动快门,捕捉最生动感人的场景。

    王艳说:“我们用光影定格精彩的瞬间、记录施工的点滴,不仅是在铸造抗击病毒的坚强精神堡垒,更是对总承包人的担当与坚守,以及企业奋进发展历史的真实记录,要负好责任呀。”



 
    在施工期间,王艳常常拍摄结束后,还不能马上休息,她要及时把采访到的文字和拍到的照片整理出来,把工程最新的动态传播出去。正月初八晚上,她正在伏案整理素材,女儿给她打过来视频电话,原来那天是她儿子的生日,她只顾忙着工作,居然给忘记了。短暂的通话之后,她又投入到了紧张的工作中。十几天的时间,她每天平均步行2万步,拍摄照片2000多张,多张照片被媒体采用,撰写文稿1万多字。

    随着医院投入使用,王艳和她的战友们陆续离开了曾经奋战过的“战场”,他们将在一段时间的自我隔离之后,继续投入到新的征程中。

    隔离期间,王艳一刻也闲不住,她积极构思,整理文稿,反复挑选图片,把这十几天里同事们一起拍下的1万多张照片制作成了画册,以此记录郑州“小汤山”医院建设全过程。

    “这本画册印制好后,我们计划连同一枚纪念章一起送给每一个建设者,感谢他们的奉献、努力和付出。”

    原森:全民抗疫,党员更要冲在前面

    大年初二中午正与家人吃饭的时候,原森得知了公司参建郑州“小汤山”的消息,她坐不住了,“我得回去!”她当即向父母解释了情况,并表达自己要回郑“参战”的想法。



    “你这刚到家两天,就又要走啊?”母亲虽未直接阻拦,但满眼不舍与失落。原来,原森大年二十九还在公司值班,这才是到家的第三天。“这不是特殊情况么,等再有假期了我尽量早点回来就行了。”她一边安慰着母亲,一边在手机上订票。可没想到因疫情影响,当地实行了交通管控措施,被告知当天下午已经无票。这可怎么办?

    “别着急,你先收拾东西,我问问高速那边的情况,实在没票老爸送你过去!”退伍军人出身的父亲当即给出了方案,给了女儿全力支持。“咱们都是党员,关键时刻就是要有挺身而出的思想觉悟,爸爸支持你‘上前线’,但你一定要注意做好防护!”父亲的支持更坚定了原森的决心。
在家人的支持下,原森赶到了郑州“小汤山”项目现场,成为现场宣传组的一员。她每天都背着相机穿梭在工地,追踪工程动态、采写典型事迹,然后再把最新的建设情况在工程局和公司的微信公众号上及时发布出来。有时阶段性成果在夜间完成,她就熬夜等到节点工程竣工的瞬间;夜里温度大幅度下降,她就披上了军大衣;地面的视野不够宽阔,她就爬到附近的楼顶寻找高点。



    郑州“小汤山”医院的建设牵动着大家的心,各级媒体纷纷前来跟踪报道。但为了不影响工人的施工以及疫情防控,外来媒体的采访活动被大幅缩减。原森和她的同事们每天编辑的消息成为外界了解现场情况的快捷通道。

    一篇《争分夺秒 使命必达!中建七局肩负央企责任,投身郑州新型冠状病毒隔离房建设!》的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一经发出,很快获得了10万+的阅读量。文章发布后,有很多的人在点赞,有很多的人在表达感谢,有很多的人在提醒建设者要注意安全,还有很多的人希望可以捐赠米、面、油等生活物资……

    “在现场每天都目睹很多感动的瞬间,这是我们的民族在共患难的时刻最真实的反应。”原森记得,有一对来自河南新乡市的普通农民工夫妇让她备受感动。当听说需要建设一所应对疫情的医院时,这对夫妇连工资多少都没有多问,就急忙告别家人,来到郑州。宣传小组想要对他们采访报道,却被婉拒了。他们朴实而又真挚地觉得,在这种紧急的时刻,来到这里的工人都是为了对社会和国家出上一点力,“大家都是一样的”,因此不必对他们“单独”采访。

    “全民抗疫的时刻,连普通群众都有这样的觉悟,我们共产党员更是要冲在前面!”风雪中,原森背着相机在现场,眼神坚定地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所做的宣传工作及时让公众了解现场的情况,让大家能够更加理解和支持全国防疫工作,坚定全民共同打赢疫情阻击战的信心和决心!”

    张小蝶:即刻出发,争做“小汤山”最美逆行者

    家在河北石家庄的张小蝶和男朋友本打算正月初六让双方的家长正式见一下面,趁着春节假期把婚事定下来,但大年初二,临时接到建设郑州“小汤山”的紧急任务,她毫不犹豫地推迟了定亲的日子,和男友一起奔赴到施工现场。

    张小蝶说:“我对象也在公司,平常我们两个工作都比较忙,能够一起放假,同时双方家长都有空的时间很难找到。”当看到公司要建设新型冠状病毒隔离医院的通知,一种强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便主动请缨“参战”。张小蝶同时也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男朋友:”得到的答复是:“我也看到了通知,正要和你联系,那我们4个小时后一起在工地见吧!”




    在繁忙的施工现场,总能看到张小蝶忙碌的身影,其中有一件发生在建设现场的“小插曲”让张小蝶印象深刻。

    那是在一次就餐的时候,一个有着20名工人的班组负责人来取餐,要求一次领走40份饭。虽然能够理解工人们的劳动强度很大,一份饭不易吃饱,但张小蝶担心这样做会影响其他班组的人员就餐,就让对方先领20份稍等片刻。发现自己班组的伙食要求不能满足,这位负责人的情绪激动了起来,忍不住发了两句牢骚,还有上百名工人要领餐,场面一时变得很僵硬。



    发完工人的餐后,张小蝶心急如焚找到了这群工人,急忙向大家赔不是,“刚才没让你领那么多,是因为我们是按每个队伍报的餐数来准备的,你们谁没吃饱,我来给大家补齐。正好管理人员的饭我还没发,先给你们吃,办公室还有泡面。”张小蝶话还没有说完,这位师傅一下子消了气:“不说了,不说了,刚才对不起了,看你和我闺女也差不多大,我们是帮粗人不要和我们计较!我看有谁没吃饱,我让他们再跟你去拿。”

    从那之后,每日的5顿饭,早中晚3餐,夜里12点的加班餐,还有凌晨4点的夜宵,张小蝶每天都要提前与各个班组的带头人进行对接,查询白天和晚上进出工地的工人数量,然后根据得到的具体数据,再和餐厅对接确定食谱和菜量。
  
    张小蝶回忆说,一开始,这些建筑工人喜欢称呼她们为“发饭的”,平时碰见了也不多说话;后来相处的时间长了,看到餐车过来,工人们会主动地问:“小姑娘,今天的饭都有什么菜啊?”

    2月5日,河南“小汤山”医院的主体工程完工了,不少建筑工人开始撤场返乡。在办理返乡手续的过程中,张小蝶又遇见了当初和她发生“小插曲”的班组负责人,他对张小蝶说道:“谢谢小姑娘这么多天提供的伙食,以后七局的项目我还来!

    张小芬:舍小家为大家,她当即决定留守工地现场

    郑州“小汤山”建设,没有人通知张小芬。原因是公司领考虑到她家里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平时也没有老人帮忙带。但初二清早,当她得知项目要开工的信息后,就一刻不停地从新乡辉县老家赶到了施工现场,投入到紧张的筹备工作中。
“到现场一看,工程时间紧、任务重,不能把时间浪费在市区与港区的往返路途上,于是当即决定留守工地现场,全身心投入到工程建设中。”张小芬回忆道。



    在项目办公室,张小芬主要负责项目住宿、伙食和劳保日常账目管理统计工作,同时还为现场各个班组工人分发口罩和各类防疫物资。在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基本断货的情况下,她要不停歇地发动朋友圈、药店、电商平台等渠道筹集,每日还将筹集到的口罩、喷壶、手持测温枪、酒精和消毒水发放到各个班组一线工人手中,保障项目参建人员的健康安全……

    同时,张小芬她每日坚守一线,配合张小蝶统计用餐人数,准时做好餐盒包装及分发工作。除了正常早中晚三餐供应之外,每天夜里12点和凌晨4点增加加班餐,保障工人有充足的精力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施工。

    “最高峰的时候进场的工人达到1300多人,每人一份饭、一盒汤,包装整理的工作量非常大。”一般等工人们都吃完之后,管理人员最后才吃,有时候剩余的饭菜不够,她就和后勤的同事们吃碗泡面。

    因为工地上的卫生间比较紧张,与办公室的距离也比较远,为了不耽误手里的工作,张小芬和其他同事互相提醒尽量少喝水,一天去卫生间的频率控制在仅仅“一到两次”。

    怕家人担心自己,张小芬一开始不愿意告诉他们自己参建的是这个项目,只是含糊说是“来郑州的项目加班工作”。每晚9点和家人视频通话,尤其是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张小芬要想办法去聊一些轻松的话题。“孩子虽然小,但也会觉察到我们谈话之间的一些异样”,有一天晚上,张小芬正在和家人视频通话,女儿忽然跑到一旁忍不住啜泣起来,当她爸爸问“是不是想妈妈了?”,女儿好一会儿点点头,镜头另一头的张小芬目睹这一幕,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是滋味……

    当被问到是否后悔的时候,张小芬说:“说不想念儿女那是假的,但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作为七局的一名普通建设者,在国家、社会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一定会使命必达,无怨无悔。”

    吴瑾:我是退伍女兵,“若有战,召必回”

    正月初二,看到群里建设河南“小汤山”的人员召集令时,曾在陆军某部服役的吴瑾还在安徽老家,她的弟弟是一名现役军人,已经三年没有回家,原本打算利用春节假期多陪父母几天的她,立即购买了从铜陵返回郑州的车票,来不及吃午饭,匆忙收拾行李去了车站,当天晚上到达郑州,第二天便奔赴到“小汤山”建设现场。



    吴瑾所在的综合办公室人数不多,却担负着为千余名工人及管理人员提供后勤保障的重要任务。吴瑾主要负责口罩、消毒液、饮用水、加班餐、安全帽等物资的管理与发放。她每天六点多起床,早早到达现场,细心的她每天对物资进行清点,保证各类物资能及时供应。

    在现场,吴瑾从不觉得自己是个柔弱的女生,“女汉子”是对她恰如其分的称呼。一手拎一桶水、搬物资,经常看到她的身影在穿梭,衣服划破了、手裂了,她从没说过“累”和“苦”,她的身上永远有一股干劲,只要有事她都会义无反顾地冲上去。

    在部队学过急救包扎的吴瑾,还临时担任了工地卫生员。有工人在施工过程中不小心受伤来办公室要创可贴,对于浅伤吴瑾会先消毒再贴上创可贴,如果遇到伤口深的在消毒后还要用绷带包扎。不慌不乱,处理伤口时一气呵成,让前来的工人不由地对她进行夸赞。

   “作为一名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作为一名七局员工,能参加这次任务,我感觉无上光荣。”吴瑾笑着说。(张博 白银花)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