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智慧党建 > 社区党建 >

兵支书的乡村振兴路——巩义市芝田镇稍柴村创建“五星”党支部探访


作者 杨殿臣
 
楔子

2022年农历七月二十,是稍柴村的古庙会。

这一天,在市区居住的村民王乙婷,回到嫂子孙二萍家。

其实,她的家就在离这儿不远的后两排。但她和家人每次回来,总是在嫂子家落脚。一则常年不在家住,清锅冷灶的,二则妯娌俩搁和如亲姊妹,不见生分。

嫂子见王乙婷回来,赶忙去到村中间的庙会上买食料。一大家人经常聚在一起热闹,今天更不会错过。

不一会儿,嫂子便满载而归。

妯娌俩感叹生活的方便,日子发生的变化。

前几年,王乙婷两口子,在市区实验幼儿园附近,买了套学房。只为享受城市生活,方便两孩子能就近上学。

可这才过去几年,村里发生的变化,让人如做梦一般,始料不及。改造后的村道,像城市街道一样笔直。各家各户门前,再没有乱堆乱放的现象。一处处的建身广场、儿童乐园、休闲游园和灯光球场,村内随处可见。

还有村里的公办幼儿园,条件一点都不比城里差。各家各户门外的旱厕,统一改造成了水冲式。污水有下水管道,电线、网线走入地下,路边歪歪斜斜的线杆,换成了节能路灯。燃气通到了灶台。超市、庙会上啥都有,现买现做,方便的很。

村里还有文化活动中心、读书会、“绿城妈妈”工作室、志愿者服务队,这可都是城里正时兴的啊!

孙二萍是党员,经常参加村党总支部开展的活动,参与各项建设,见证了村里发生的变化。深有感触地说:“麦屯这些年领着大家,可是没少干实事儿啊!”

二萍口中的“麦屯”,姓王。是村里的党总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

如今,群众对生活的满意,是稍柴村党总支部在“创星摘星夺旗”活动中,履职尽责,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结果。是王麦囤带领一班人,下决心要------

把农村当成城市建设

600年前,王麦屯的先祖,从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下南迁至此时,也许是看中稍柴村滩河相依、沟岭相伴的地理优势。世世代代沿袭着沟坡居窑洞,岭滩种禾谷的安逸农耕生活。

直到上世纪的1982年夏天,一场空前的狂风暴雨,迫使稍柴村民逐步搬迁上南岭。

王麦屯没有亲身经历那场水涝灾害带来的痛殇。正在部队摸爬滚打,经受着另一种锻炼。

1980年,王麦屯应征入伍,到河南省信阳某部服役。

1986年退伍时,他已从稚嫩未退的懵懂青年,经过六年火热军营生活考验,成就了一个成熟军人的血气方刚。

临别时,连队指导员鼓励他:“在部队你是一名优秀的战士,在另一个战场上,你要不辱使命,再立新功。这是命令!”

“是,保证坚决完成任务!”他把指导员的话,牢牢记在心中。

上世纪的82年以后,村民一批批开始从路家沟、胡洞窑、上疙瘩和西沟搬出。三里长的地域内,东西主干道的两侧,按照村民组建起了一排排民宅平房。许多家还盖起了二、三层的楼房,竖起了高大的门楼。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民生活水平在发生着根本性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王麦屯身上也在发生着变化。他从不熟悉农村情况,到担任村委委员、党支部委员、党支部副书记、党总支部书记兼村民委员会主任,思想境界、政治视野不断拓宽。对稍柴村民情、村情捻熟于心,处理农村党务、政务得心应手。更重要的是,对今后稍柴村如何定位,有着清醒认识。

然而,在农民由温饱走向富裕的过程中,稍柴村和许多农村地区一样,存在着制约发展和环境提升的难题。这也在时时困扰着他。

如,私搭乱建违房、私拉乱扯电线、私占公有土地。污水无序乱排、小车随意乱停、垃圾滥堆乱倒等等。尽管经过一次次的环境整治,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脱贫攻坚等各项基础设施的硬件改造,农村生活环境的脏、乱、差,始终没有根治。

王麦屯在苦思冥想着改变环境治理的锦囊妙计!

2019年初,巩义市委、市政府开展“摘星夺旗创三宜”活动。这是一项涵盖乡村整体工作,争夺党的建设、产业兴旺、乡风文明、平安和谐和乡村美丽五颗星,综合提升全市农村基层组织治理水平的活动。

机会终于来了!

村党支部迅速把摘取“乡村美丽星”作为摘“星”的重点,理出了拆除违建、拓宽道路、安装路灯、三线入地、美化环境等五件大事。这些,可都是在“摘夺创”中的硬性条件,都是“亮赛比”中能够加分的规定动作。也是历届村两委一直努力,想干而又干不成的工作啊!
“要拿出自家人过日子的勇气,干工作!”王麦屯在村两委会上,发出动员令!

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不容易啊!

就拿拆违、改厕、治污来说吧,牵涉到每家每户的切身利益。十个指头有长又短,动住哪一根,都比害眼还厉害呢!

王麦屯自有办法。

没有喧嚣,没有吵闹,没有强制。

村两委干部主动带头,自觉行动。党员代表、群众代表随后紧跟。创建缺口就这样被打开。一个个建在自家门外,道路旁边的煤球房、车棚、储物间、厕所、围圈等等都被拆除。腾出的空间进行绿化改造,建成小花坛、小菜园,规划成停车位。

村民开始围观,开始心动!

“改厕改水确实是好事儿。可咱农村就是农村,能改的像城里那样好吗?”几位老人的孩子,城里安有家,享受过入厕的方便。就私下寻到麦囤家,说出了心中的耽心。

“老少爷们请放心!只要人人齐心协力都行动,保证让大家满意!”王麦屯自信的神态,让老人家吃下了“定心丸。”

其实,从改厕一开始,王麦屯和村两委就本着“实惠、实用、实际”的原则,在镇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组成考察团,走出去学习成功经验,考察先进案例。回来后,反复琢磨,取长补短,制定出“一户一策”的施工方案,一家家设计,一户户完善。终于使全村98.5%以上的旱厕,改造成了在城市、社区才有的卫生间。很多家庭还把洗衣间、洗澡间和卫生间“三合一”。院内节省了大量的空间,栽种花草,培植盆景。

在王麦屯的带领下,村里创新“三水”治理,把生活废水、厕所便水和雨水,像城市排污一样,通过地下管道,直接排放到村子北边的污水处理厂,出来的水还能二次利用呢。

这可是稍柴村自古以来的一件稀罕事啊!

在村委会的东面,有一块空闲地。那些年闲置的时候,有人就建起简陋的小饭馆、修鞋用的石棉瓦棚子,还有一个集体单位建设的半拉子工程等。在离这儿不远的东北面,是一块转圈的坡凹地,竟是全村人的生活垃圾场。

村委会把空闲地上的旧设施拆除以后,建成了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村史荣誉展览室,公共卫生厕所等标志性建筑。坡凹地则被改造成文化广场和儿童游乐广场。斜对照就是功能齐全的全托公办幼儿园。

2021年元月12日深夜12点,巩义市委书记袁聚平,夜查稍柴村主干道拓宽铺设项目工程。

之前,袁聚平已经带领全市项目建设“亮赛比”观摩团,视察过稍柴村。因项目涉及到路面拓宽,污水管道、网管以及850米的弱电管线入地,工作推进非常缓慢。

袁聚平要求,镇村要加强协调,克服一切困难,确保项目工程高质量、高标准,如期竣工。正是在市镇村的合力推进下,路面由原先的5米,拓宽到7.5米。三线入地工作,在各部门通力协作下,困难被一个个克服。与此同时,路面铺设和路灯安装、边角绿化、道路亮化及街道美化等同步推进。

稍柴村1500米的村道改造升级工程,终于如期圆满完工。

现在,稍柴村集学前教育,体育竞技、健身锻炼、休闲娱乐、商业销售、市场服务、精神文明和文化宣传等硬件设施,均配套齐全。还建成了600平方米,可容纳500人的村民议事大厅。干群沟通,商讨村中大事,有了固定的场所。

村委大院拆围透绿以后,方砖铺地,院子正中央的国旗杆下,六个方形花坛,簇拥着大理石升旗台。庭廊过道上,绿秧拖顶,花绽枝蔓。右边的墙壁上,各项政务公示,内容详实。村规民约,明了实用。环境卫生管理组、治安巡逻组、廉政监督组、文明建设组和矛盾调解组的职责公示,分工明确。上年度优秀党员照片和简介,劳模先进分子的事迹介绍,不时被村民围看。

村委办事大厅里,有村民出出进进,查宅基证的,取身份证的,查养老金的,还有打听什么时候,开始缴合作医疗费的。村委二楼“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八个红色大字下面,是满满的温馨和和谐氛围。

改造后的稍柴村,真的像城市的复制品。

村党总支部正在努力从前两年的3星、“4星”村,向2022年创成“5星”村迈进。

稍柴村在环境上发生的变化,是稍柴村党总支部从狠抓人的思想教育入手,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取得的成效。从根本上说是——

把农民当成市民培养

2020年以来 ,新冠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管理轨道。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封控管理、佩戴口罩等等,这些都成为了如常工作的内容。

可面对长态化管理,竟有人置若罔闻,消极对待。

例如,对按时测酸、接种疫苗工作,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直接影响到了防疫抗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再如环境整治工作,明明是一件好事儿,但有人就是斤斤计较,表现的自私狭隘无立场。

更有甚者,在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取舍上,有人表现出“亏众不亏一”心态,弱化了公而无私、公而忘私的集体主义精神。

尽管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反映的是一种不正常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错乱。

怎样调动起大家的积极性,形成工作聚合力呢?

恰在这时,“三水”改造工作进入关键。需要把一户人家门前的水泥路面开挖。因为牵涉到公众利益,这户人家提出了自己的正当诉求。

但有些事情,是不能随便答应开口子的。

村里的读书会,每星期的一三五晚上,由村妇女联合会召集。既学《弟子规》、《朱子治家格言》、《孝经》、《道德经》等传统文化,还学《文化名言与民族复兴》、《习近平治国理政》等文献精神。既聊家长里短的琐碎事儿,谈论治家良方妙丹,又讨论当前形势,讨论村里的发展建设。

这家的女主人,就是读书会成员。

俗话说:“三个女人一台戏”。那一群女人就会像打仗一样热闹。在攻防战中,女主人的思想通了,家人的思想也通了。

工程很快又开始进行。

其实,市镇妇联和市工会驻村工作队帮助成立的“读书会”,其目的就是提高全民思想认识,转变传统观念的。

王麦屯说,没有想到,通过读书会,群众思想变化会这么快!

村党总支部决心把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信仰作为重要抓手,开展教育活动,让那些丢失的传统美德,重新归队!

王麦屯终于找到了摘取“乡风文明星”的金钥匙。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在包村领导、原芝田镇党委副书记李现营,市总工会原驻村第一书记柴腾飞的共同运作下,稍柴村从传统教育,移风易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入手,完善村规民约,成立红白理事会、环境卫生管理组、治安巡逻组、廉政监督组、文明建设组和矛盾调解组,一手抓“破”,破除旧风俗习惯。一手抓“立”,树立文明新风尚。例如,文明建设组的职责是:开展不文明劝导活动宣传和弘扬传统美德、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抵制邪教组织,崇尚文明节约,树立文明新风。

在此基础上,按照市镇部署,结合村情实际,村里成立了“甜嫂美乡村”志愿者和“绿城妈妈”服务队伍。成为宣讲党的政策、整治卫生环境、倡导乡风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力量。通过评选“美丽庭院”,巩固环境建设成果,为评选“星级文明户”营造美好生活氛围。开展“我们的节日”活动,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明素质。每个周六,组织党员,村组干部、读书会志愿者,开展庭院卫生,公共场所环境大扫除。党支部开会研究工作,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进行总结。

2021年,稍柴村一年一度的“好媳妇、好婆婆、好女儿”评选活动揭晓。

好多年前,因为一些家务琐事儿,有一家人两代结“怨”,三代人记“仇”。日常生活中,老死不相往来,水火不容。

血脉连着骨肉亲情,咋会恁大“仇气”呢?

王麦屯就和村妇女主席春月多次上门做工作,讲学习传统文化,读书的好处,动员一家人参加读书会。通过这个平台,家人开始“通窍通气,松喉咙”。首先是婆媳矛盾缓解,随后是全家关系融和。

结果,婆婆和媳妇都榜上有名,成为村中评选出的“好婆婆”、“好媳妇”。

而“最美庭院”评选,更是让人眼前一亮。所有上榜家庭,均来自“甜嫂美乡村”和“绿城妈妈”家庭。这两个称号,已经成为了全村人学习效仿的楷模。随之,“好婆婆、好媳妇、优秀老党员、老干部及老教师”的产生,又是出自“最美家庭”之中。

村民王建国家被评为“最美庭院”。门前的联系户公示牌上,党员姓名、联系方式,联系户清清楚楚。还有一个固定牌子上,写着王氏家训:“少勤耕读,常习礼仪,守理畏法、尚谦和贵。”乡风乡俗氛围浓郁。

村民王宏业,精神情绪不稳定。爱人离婚,带着女儿跟着两个哥哥生活。随着村子环境改善,风俗、民俗、社会风气不断提升,为他调养身体创造了好氛围,每天的下午,都会在二哥的监督下,跑步锻炼减肥。他和女儿都是村里的低保户,基本生活有保障。作为一个残疾人,他知道知恩图报。每天主动打扫公厕和村委卫生,已经坚持了快两年,村委会协调每月补助100元。他更是用心用意劳动,每天把村委大院,办事大厅,公共厕所打扫的利利亮亮。抹擦的尘灰不染。病情也在不停的劳动中,减轻好转。

读书会成为村风、民风改变的窗口。随着村委的重视,有原来的村委办公室搬到二楼,现在又到村文化活动中心,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读书场地。有图书,有影屏、有空调、有桌凳,功能设施齐全。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读书的范围越来越广,读书的效果越来越好。
蔡春月是读书会的“当家人”。她从1998年进村委会,一直负责妇女工作。

她说,现在农村家庭,大都是妇女当家。妇女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干工作就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王麦屯说;“过去说,妇女能撑半边天,现在的妇女能顶一面天呢。”

事实确实如此!

其实,一个基层组织能不能干成大事情,关键是看党组织的引领作用,看班子团结不团结,看党员干部的担当精神。看“班长”能不能做为纽带——

把党员干部当成链条紧扣

今年,中共河南省委号召基层党支部开展“五星”创建活动。相比2019年巩义市委开展“摘星夺旗创三宜”活动,标准更高,任务更明,更加切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际。

中国农村实行的是,在村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体系。一任干部能不能干出成绩,因素很多。例如,忠诚、能力、亲和等等,但关键还在看班长的融合作用。

是啊,农村工作千头万绪,班长的位置很重要。就看你有没有担当、清廉、团结精神,就看你能不能像链条一样,把队伍形成合力。

刚开始,党总支部决定从拓宽道路开始,进行环境整治。其实,所有人都知道门前乱堆乱放,不文明,不卫生。可真要动起真格来,谁都不会同意先来。在这方面,大家的心思出奇的一致。

但你总不能违背众人的意志,硬来吧?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王麦屯心里明白呢。

麦屯对大家说:“还是老规矩。我先来,我家先来!”

他说的“我家先来”,就是从自己一大家先开始。

大家坐不住了,全村五六百户呢,我们都得率先行动!

于是,村委六名主要干部,自家就是突破口,给群众作表率。

村党支部委员路本辉,家在村子最东面的入口处。

全村的招牌地带耀眼处,率先带头意义非凡。

于是,他带着家人不声不响地干开了。围圈、煤球房、车棚、厕所,一拆到底!

有人出来“开导”他,门前都是公家的地儿,愿占就占,你何必带这个头?

本辉只是笑笑,不言不语,我行我素。

他家不仅拆的快,建的也快。

厕所改成了水冲式,雨水、黑水、灰水统一走地下管道。过去乱糟糟的家门口,一下子宽敞起来,花草树木葱茏。小车开回来,再也不用停在村道边儿了。

而其他五户也有了示范效应。不用催促,不用动员,大家纷纷跟着行动。

麦屯说:“从东到西95户,没有一家不愿意干而扯皮捣蛋的!”

前排街面在干,后排街背也在行动。

第一村民组王佳佳居住的一排,一共九户人家,他是第五家。后面的四家的污水排放管道要连通,就得在他家门前挖开一道壕。这可是他家人费时费工费财,硬化的水泥路面啊!

别人走水道,把自家好端端的街面给破坏了,损失该咋说?像这样的情况,遇到的还有不少。处理不好,影响施工事小,造成邻里矛盾事大!

农村的事儿,看似婆婆妈妈地琐碎事儿,可一枝动,百枝摇,打断骨头,连着筋呢!

无独有偶。另一件事儿也棘手。

农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言高语低,就会相互置气。还有一、二村民组之间的事儿。原先我拉土垫庄子,你不让我走路,现在你走下水道,我也不让服你,不让你通过。

山里猴,怕引头。事情就怕发酵。

王麦屯叫来村民调主任王林乾,给他下了一道死命令,要他“摆平”这些事儿,绝对不能影响到施工队施工!

王林乾从2012年起,就担任了村里的民调员。以后人多多少少,现在就剩他一个人。他热情,厚道,说话在理,再难做的工作,他都不会退却。

王林乾还是一个肯付出,热心公益的人。去年,“720”强降雨后,村里围绕灾后重建,对老村区开展边沟河道、残垣断壁、荒坡废地的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漂浮垃圾“六清六治”行动。他看到车辆少,影响到进度,就主动协调大铲车、三轮运输车,装垃圾,运杂物,没有让村里花一分钱,大伙儿心里都明白呢!

王麦屯把解决矛盾的任务交给他,正是“菩萨进庙,找对了门!”

2020年,村委会要把村中央的垃圾场,建成公园。刚开始,给施工队的第一批资金没有到位,影响到工期的如期进行。麦囤和时任村委主任学宾一商量,每人先从家里拿来1万元钱,作为首付资金,垫付给人家。

有人提醒他们,当干部出力干活儿中,垫钱等于把钱扔到“月明地儿”了(垫出去的钱,收不回来的意思)。

这样的事情,在村里可是有先例的啊。

村里有一位原任的老支书,为村里垫了很多的钱。由于村集体经济收入少,卸任以后,这些钱无法及时归还。2019年,王麦囤上任以后,没有把这些作为遗留问题给挂起来,而是坚持每年从有限的办公经费中,挤出2000元钱,偿还给老支书。

王麦屯对好心劝他的人说,稍柴村群众生产、生活不断有新变化,各项社会事业不断向前推进,是一任任的村两委无私奉献,忘我牺牲换来的,我们作为后来者,更应该保持和发扬这种无私无畏的优良传统,担负起更多的责任,付出更多的担当,让群众生活幸福!

由此,他和村三委干部,把村里要花的每一分钱,都掰成两半花。能省则省,能俭则俭。把每一项的工程预算,像拧毛巾一样,挤干所有水分。

例如,全村“三线”入地预算是600万元。其中,主干线入地造价150万元。最后,完成850米弱电入地和1500米通讯网线入地,仅用了16万元。这主要是用大量的村民义务工、志愿者服务、义务机械和使用廉价的材料,替换了不必要的用工和高价用材。

在植绿美化中,原来所栽竹子需要去外地调运,每一颗的预算是18元钱。通过“一事一议”,代表们发现,附近村子的村民家中,种植有大量的竹子。如果能就地取材,便能节省下运费。最终,从附近移植竹子,每颗仅花了3元钱;在垒砌花坛中,每家每户家原来都有拆下来的旧砖,这些都是可以当新砖使用的,于是又节约了大量的费用。

地埋管道铺设,需要大量的回填料,如果按照设计要求,这又将是一笔非常大的开资。村里有很多泥瓦匠师傅,有着丰富的建筑经验。王麦囤一根烟一杯茶,请来这些民间高手,召开“诸葛”会议。通过集思广益,大家想到了村北边河滩,有取之不尽的河砂,正是填充材料最理想的替代品。这一下又把成本给拉下来很多。

就是这样,2019年以来,稍柴村大大小小进行了几十项的施工建设,高的有几百万元、上百万元,最低的也有上万元、几千元。竟没有给村集体增添一分钱的外债,而且,通过扶贫工程,还拓宽了村集体的增收渠道。

党员干部团结奋进的引领作用,如涓涓溪流,在潜默移化地影响着党群、干群关系的改变,格局意识,大局意识的改变。从而,使更多的人愿意——

把奉献当成荣誉看待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每一个人富有正能量的澎湃激情,从根本上稳固党情、村情、民情的基础。

第二村民组62岁的王海江,一家居住在村子最西边的拐角处。隔条路就是邻村群众住户。紧挨宅基西边,是一条南北大路,连接村东西大道。门外出路面的台阶上,是用钢梁搭建,铝合金圈围的棚子,堆放杂物。外墙上,歪斜的水泥线杆上,是乱七八糟的通讯电缆,低压电线,像乱麻皮一样凌乱。清理起来特别的费时、费事、费力,工作量非常的大。

当时,家里也没有多余的人手。他知道,全村的党员干部,都在行动,都在带头干。自己的儿子、媳妇都是党员,自己家应该积极参与。因此,他没有等到村委会催他,就主动进行拆除。王麦屯看他人手少,想把志愿者服务队调过来支援,被他拒绝了。直到最后,才在村委会的帮助下,拆除了台阶。

门外路宽了,跑的车也多起来。因为这里是一个丁字口,形成了90*的直角,他自己花钱,买了一面凹凸镜,固定在正拐角的电线杆上。使过往车辆、行人,都能够清晰地看到对方,相互礼让,再也不用担心误判,出现撞车撞人事故。

王武力今年已经64岁。1978年,南疆自卫反击战的时候,入伍到武汉军区。1980年加入党组织。1990年至1998年,担任过两届村委主任。走进他家,看到厨房内干净整洁,厨具摆放整齐。卫生间内,墙上白瓷贴面。坐便器上套着花美图案的座套,地上铺着防滑塑料地毡。洗衣机、淋浴、洗脸池,毛巾、洗漱用品排放得当。

客厅虽然空间不大,但沙发、矮柜、电视机摆放整齐。世纪初非常流行的客厅大玻璃镜,擦拭的一尘不染。卧室的席梦思床上,凉席铺面,凉枕归整。

我赞叹他家庭的整洁。

他说,村里大多数家庭的摆设比他家强太多了。

我想让他说说村里变化,说说对村支书麦屯的看法。

他说,一个村不能乱,不能有人为派性。一乱一有派性,啥事儿都干不好!

他非常赞赏王麦屯有大格局观念,善于平衡各种关系,说话办事情能真正站在群众利益考虑。把大家的力量集中起来办大事情。

他回忆说,村里有条路,和邻村因边界问题,一直争执不休。自分村以来,上级做过无数次的协调工作,两个村都没有达成共识。为了安定团结,遇到这个问题,镇村都是绕着走。

前几年,麦屯想把这条断头路修通,方便两个村走路,就和村委主任王学宾想方设法做双方的工作。讲道理,讲利害关系,讲不可失去的修路机遇。终于用诚意感动了双方。路修的两边一般高,中间是共用的排水沟,群众下雨再也不怕无法排水,走泥汪路了。

现在,大家走在这条路上,再没有老死不相往来的不顺眼。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俩有眼光,办了一件实实在在的好事情。

今年村西头修路,又牵涉到两个村。好多人都劝他,这一段路咱走的少,人家走的多。不修这一段,把钱省下来办别的事情。他就劝大家说,在公共事业建设上,不能斤斤计较,讲吃亏占便宜。没有宽容宽厚之心,路只会越走越窄。

现在这条路真正成为了两个村的连心路。

他说,去年“7.20”,全村人没有遭受丁点损失,各种基础设施也没有被冲毁,这得益于地下排水系统畅通。要是搁前几年,不知道要损失多少群众财产呢!

他家对面,是一个20多年的桐树园。夏天荒草湖地,一到晚上蚊虫碰头。冬天是满园树叶,经常会有淘气的孩子点火玩耍,非常不安全。

现在改建成游园,摆放有固定连椅,还有石桌、石凳。老人们下棋打牌。小孩子能玩到晚上十一二点,撵都撵不走。

老王是一个热情实在的人。我想让他帮助我找一家困难户,了解脱贫以后,是否又返贫。于是,他就推出电动车,带我到王学尊家。恰好,村委干部王忠厚也在。正在按上级的要求,给他照半身像。

王学尊是一个单身汉,已经83岁,患有轻微脑梗。

我问他的生活情况。他说,吃的、穿的、花的都不缺。

我忽然不解地问他,为什么没有按照国家政策,加入五保户,没有去住敬老院?

他说,不能享受那待遇,别人会说是绝户头,没有下一代。

王中厚把我拉到一边,苦笑着说,他说的不是实话。他是害怕入“五保”以后,将来老了要被政府火化。多少人做工作,他就是认死理,钻死牛角,不同意让集体照顾,非要一个人独自生活不可。对他咱又不能打,不能骂,只得尊重他的意见。

王忠厚说,他再倔,再想不开,都是好乡亲,总不能看着不管他吧?何况,咱还是管这块的村干部呢。我只得隔三差五的上门招呼着他,看他缺啥少啥,给他送来。

王中厚是村委会的杂事老总,负责着村里七八项工作职责。也是王麦屯的得力助手,干工作非常认真实在。

2019年端午节,王麦屯组织召开群众大会,让大家集思广益,给村委工作提建议。王中厚当场表态说:“我这个人文化程度低,也不会唱高调。但我在建筑上在行,村里搞建设,我义务出一份力,把我们村的各项工程监督好、建牢固!”

因此,低价竹子的购进、地埋管用河砂回填,还有很多能节俭的思路,都与他的“小算盘”拨楞分不开。

单就在照顾王学尊养老的问题上,就能看出他是一个实在人。

在村民安装燃气的现场,副村长王学宾也在忙前忙后,不停地递工具,扶管子,拧螺丝。他是想尽快熟悉燃气的安装程序,了解燃气的工作原理,以便在以后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好处理。

他笑着说,王书记经常要求我们,当干部要学会当全面手。农村变化日新月异,也要求我们应变能力要强。要什么都会,什么都要通,才能让群众信服,才能说到一块,做到一块儿。

这是村子中间一条胡同的南面。眼前一块长方形的庄稼地,玉米棵子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看长势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紧挨着的是一片苗木园林,大叶女贞生长的生机盎然,与这一片单元住宅相映成辉,勾勒出一幅美丽乡村丰收田园的靓丽画卷。

最东边的一户,就是路朋林的家。

他今年35岁。是村党总支部培养的干部对象。进到家中不用细看,就能感觉到年轻的女主人,是一个会理家、会过日子、会享受,有新思维的新潮农村妇女。

女主人自豪地说,人的一生,从出生,上学、结婚、生子,一环相扣一环,不就是想把日子过的殷殷实实,丰富多彩吗?

对此,同来的蔡春月有同感。

她说,这几年,在王麦屯的带领下,稍柴村发生的新变化,不仅仅反映在物质生活层面,更反映在精神文明层面。不仅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水平在转变提高,村民在生活伦理、观念境界方面,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按照王书记的说法,这就是创建“五星党支部”的魅力,这就是打赢乡村攻坚战的魅力......
 
尾声

稍柴村坐落于国道310的伊洛河畔。7个村民小组,579户,2612人,1600亩耕地。村党总支部下设四个分支部,114名党员。
稍柴村历史上可是风水宝地呢。

过去的年代,每到盛夏时节,伊洛河边,清水依依,碧波荡漾。岸边大小池塘,翠荷连片,玉洁冰清,蕊香沁人。古溪泉阡陌道旁,绿柳成荫,随风揺曳,清风凉爽,是避暑纳凉的圣地。

有史料记载,仅大宋王朝,就有两位皇帝到来过稍柴村。荷莲藕粉,馥郁质佳,那可是朝廷钦定的贡品啊。

北宋时期,建设宋陵陵寝建筑材料的烧制,需要大量木材,都要经过这里转运的。宋朝第四位皇帝宋真宗,下旨设立了“稍柴务”。从此,而得稍柴村名。

稍柴村5000年前,是夏都斟鄩的“东鄩”,也是 《五子之歌》的产生地。上世纪60年代初期,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北京大学曾对遗址进行发掘,面积达690平方米,清理窖穴45个,墓葬7座,出土陶、石、骨、蚌等类遗物500件。1963年6月20日,稍柴村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5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稍柴村有较为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水利灌溉条件便利,粮食旱涝保收。盛产小麦、玉米、谷类、豆类农作物等。伊洛河岸边,翠柳芦苇、水葱香果、藕莲池塘、苗木花卉、涵养绿地等开发保持完好。村中还有较为完善的工业基础,村集体收入逐年增加。
     
王麦屯说 ,乡村振兴,创建“五星党支部”,稍柴村后劲足着呢...... 
 
作者简介 杨殿臣,笔名遇见,男,汉族,河南省巩义市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郑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长期从事宣传文化工作,喜欢阅读,坚持写作。曾在中央、省、市新闻媒体发表大量新闻作品。河南省奔流文学院签约作家。2017年开始,在《奔流》、《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报告》、《当代文学》及网络平台发表文学作品数十万字。短篇小说《龙湾村的那些人》被亚特兰大孔子学院《阅读》教材收录选编,获二等奖。著有长篇纪实文学《康百万家风》、《明月兆山乡》、《雨殇》等。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