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智慧党建 > 社区党建 >

洛阳市伊滨区李村镇袁沟社区: 万安山下“红沟”红,革命精神永传承!

河南党建网讯(王爱民 李西锋 通讯员 张玉钇)万安山下,有一条普通的冲沟,旧时一到雨季水势汹涌,人们在河沟两岸凿穴而居,世代生息。相传元末明初,袁姓自山西洪洞迁至孟津翟泉村。其裔孙袁仲山携家迁此居住,繁衍生息,后成村落,以姓为名称为袁沟。抗战时期,袁沟这个只有几百人口的山村,发展了几十名党员,其中有十几人分两批奔赴延安,是有名的“红沟”。

一、开办新式学校
当时党的地下组织从中共豫西特委(后为豫西省委),到中共洛阳中心县委(后为洛偃地委、洛阳县委、洛阳县工委),再到中共洛阳县五区区委,党组织的发展均从学校入手,当时党的地方领导多以教师的合法身份为掩护,发展青年学生、进步人士为中共党员,开展地下斗争。袁沟也是这样。
家境比较优裕的袁沟青年李云亭在省城开封上学,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开封各界热烈响应北京的学生运动,掀起抗日救国运动高潮。李云亭就参加了游行,还参与了卧轨示威。经过斗争锤炼,李云亭成为开封学生运动的一名组织者。1936年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后,李云亭遭到国民党反动军警的追捕,他跑到学校被校长藏起来,反动军警到学校抓他,校长回话说,这个学生违反校规,已经被开除了。省城无法隐身,李云亭辍学回到家乡,筹划办起了新式学堂。
 
大口乡肖村青年李旭初(李慧民)在偃师中学上学,是党的外围组织“民先队”(民族解放先锋队)成员。他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抗日救亡运动,在党员教师刘韵波、苗化铭的领导下,加入“抗日流动救亡话剧团”,到全县几十个集镇和村庄进行演出宣传活动,还积极参与募捐活动。1937年秋,李旭初被作为学潮积极分子挂牌开除,来到袁沟小学任教。
随后贾经天老师和郎老师也来到袁沟小学,这所山区小学一下子有了4名教新书的老师,在当时是很了不得的。当时还有个女教师,李老师,带了个叫虎儿的孩子,在村北头一处宅子里办了一所女校,丈夫在城里工作,每到星期天都来袁沟团聚。袁沟村有了两所学校。 
学校招生不论家庭出身、不论贫富贵贱。有一个长工出身的家长,想让孩子袁章义上学,端一个托盘,上置酒菜,要孩子下跪拜师,李云亭连忙制止:“我办的是新学,不是旧学,不兴那一套!”女教师学校的学生不多,但女孩子也可以上学,给了山里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女教师还办了妇女识字班,很多妇女搬着小凳子到学校上课,对周边村子影响很大。

二、建立党组织
袁沟村的新动向引起了地下党组织的关注。李村完小教师周之焕(时任洛阳县五区区委委员)设法与李云亭、李旭初取得了联系,经常带李村完小的教师以教学业务交流为名到袁沟村小学上课;还以学校为阵地,组织村里的进步青年学习、演讲,以我党的团结抗日和民族统一战线为中心,政治与军事并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简明的马列主义基本原理阐述和国民党合作的重大意义,以及抗战必胜的道理;宣讲守土抗战与开展游击战的重要性,如何唤起民众救国、支援前线等。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发展了一批共产党员。
袁沟村建立党组织的基础比较好,而且地处五区南坡一带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方便和周边各村联络。1938年秋,在洛阳中心县委兼洛阳县委书记李汉周和洛阳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天锡的指导下,建立了中共袁沟党支部,袁英杰为支部书记,成员有袁丙灿、李旭初、李士纯等人。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三件事:一、发展党员,加强教育,进行组织建设;二、加强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扩大党的影响;三、开展打击土豪劣绅和贪官污吏的政治斗争。

三、开展抗日救亡活动
有了党组织的领导,开展党的活动就有了明确的方向。李云亭会作词作曲,能拉弦吹笙唱戏,他教学生唱歌,曲目有《义勇军进行曲》、《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毕业歌》、《大路歌》、《五月的鲜花》等。李旭初有演剧的经验,他教孩子们演话剧,剧目有《放下你的鞭子》、《血洒卢沟桥》、《扬子江暴风雨》、《毒药》《布袋队》等。
他们组织学生到镇上和周边各村演出,还和李村完小合作演出过,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围观的群众,都很受鼓舞,对日寇侵占中国领土、奸淫烧杀、残害我同胞的罪行都很气愤,纷纷表示宁死不当亡国奴。袁沟村的村民李某卿、妞子等人都演过话剧。
学校还组织募捐,十块八块不嫌多,五分一毛不嫌少,鸡蛋、布鞋、大布都可以,他们将募得的钱款、物资登记造册,连同大量的慰问信,由学生代表和社会代表送往抗日前线。骑着马穿灰军装的八路军干部也来过几次,向学生、群众演讲,为学校演出、募捐活动助威。
袁沟村开明士绅李洪九,以洛阳县参议的公开身份从事地下活动,给我党提供了多方面的帮助,上级党组织和延安来人也常到他家里落脚。他家有三个人去了延安,长子李景超,侄子李云亭、李士纯,后来李景超、李云亭牺牲在抗日战场。解放后,李洪九参与了洛阳县三中(现偃师六高)的筹办,任教导主任。时任中共洛阳县五区区委书记的韩林评价李洪九说:“李洪九是开明士绅,他为我党做出了重大贡献。”

四、奔赴延安
1937年,李云亭、李景超、袁顺邦由地方党组织介绍,转道西安进入延安。李文舜进入华中,参加了新四军。
1939年夏秋之交,经赵天锡(时任洛阳县委组织部长)、魏维良和韩林(时任洛阳县委五区区委书记)推荐介绍,五区20多人通过洛八办建立的交通线,经洛阳、济源、陵川、平顺、潞城、黎城、武乡,到达晋东南八路军前方总部,有的转道至延安。其中袁沟村有9人:李士纯,李旭初(李慧民),袁英杰(袁平),李嘉檀,李清亮,李文亮,袁良(袁庚保),段双成,常河川(偏头)。 
 
他们在此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战,作出了巨大贡献,有的甚至献出了年轻而宝贵的生命。袁沟由此被称为“红沟”。

五、前赴后继
1941年,国民党掀起第二次反高潮,我党一些地下工作者面临着身份暴露的威胁。1942年春,革命形势更是急剧恶化,袁沟村女教师李老师及其丈夫一同被捕,村里只剩下1名教师,勉强支撑。地下斗争陷入低潮,但斗争并未停息。
1944年10月29日夜,皮徐支队三十五团二连及一个加强排,在伊川县独立团一大队的配合下,主攻、堵截、阻援并用,一举端掉了白沙镇日伪警察局。30日拂晓,皮定均司令员在万安山下接应参战官兵,专程绕道袁沟。皮司令说,远近闻名的“红沟”,我怎么能不来看一看呢!皮司令鼓励村里隐蔽下来的同志,要讲究策略,坚持斗争。此后,留下来的地下党员在区委领导下,向群众宣传抗战形势,发动群众抗捐抗税,侦察敌情,往来于吕店、江左、山张敌后根据地传递情报,大力支持了皮徐支队开展武装斗争。
解放战争开始后,李文红、李书檀、李忠臣、李元亮(残疾军人)、李中华(残疾军人)、袁正春、袁殿奎等青年离开家乡,有的随中原军区一纵第1旅(皮旅)实施中原突围之后南下,有的到国统区工作。
抗美援朝时期,李平安、李士坤、李庆德(残疾军人)、李清尧、袁己寅等人积极报名,参军参战,一直战斗到最后胜利。

六、不能忘却的记忆
袁丙灿入党的地方在叔叔袁根长的窑洞里。这窑洞也是韩林(时任中共地下组织洛阳县五区区委书记)经常落脚、召开秘密会议的地方。在这个窑洞里,发展了好几个党员。
一个夜晚,李西庚、袁良(袁庚保)、袁长庚、宋炎武(李村人)4个青年站在村西南角的小寨上,面向西北、面向延安的方向,庄严宣誓入党。
在李村小学教师王太明的宿舍里,李忠臣(李士统、李士聪)入党宣誓用的党旗是一张八开大的红纸,五角星也是纸剪的。
……
 
现在的入党仪式,至少要有个像样的会议室,有一面规范的党旗,我们再也看不到那样催人泪下的入党场面了。
 他们离开家乡的时候,有的家人对他们千叮咛万嘱咐,有的与家人相拥而泣,有的把要说的话埋在心里,不声不响地望一眼亲人,决绝而去……我们无法想象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离别场面。
地下党员、保长李清光送孩子李文舜去华中。李文舜曾任新四军连长,1938年在安徽涡阳牺牲。
地下党员、甲长袁东来送孩子袁庚保(袁良)去延安。
开明士绅李洪九送长子李景超去延安。李景超曾任河北省八路军某抗日支队政委,1943年在河北阜平牺牲。
李洪九之侄李士纯去延安时,父母年迈,孩子刚出生几个月。
李洪九另一侄李云亭九月去延安,儿子李玉玺腊月廿六出生。李云亭曾任八路军120师参训队主任,1942年在山西静乐牺牲,父子没有见过面。
袁顺邦撇下年轻的媳妇、年幼的女儿,外出参加革命,1941年牺牲。
……
2008年3月,经河南省民政厅审批的革命老区村,李村镇有5个,李东、李西、李南、李北和袁沟,前4个系由李村于1982年拆分而来,所以李村镇老区村实际上是2个,即李村和袁沟。
这条沟里的革命历史,铭刻着李村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光辉历程,蕴含着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民艰苦奋斗、不屈不挠、敢于胜利的伟大精神,为李村人民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为李村历史文化增添了红色印记,成为李村厚重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王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