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党建前沿 >

南召:打造258颗文明幸福星

 河南党建网(通讯员廖涛 李姿颖)云钢社区居民冀中岳突发疾病,家中老伴儿患有糖尿病综合征、心脏病,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女儿怀胎九月,刚好在当天羊水破裂,马上要生产。社区党委书记马东闻悉,安排志愿者李梅林到家中做饭洗衣,悉心照料冀中岳老伴。

社区网格长黄长林迅速赶到冀中岳家中,发现冀中岳腹痛难忍,意识逐渐模糊,立即开车护送到附近的红阳医院救治,由于病情较重红阳医院无法医治,出动救护车紧急转运至南阳市中心医院治疗。社区志愿者李德勇带上现金陪同冀中岳一起去南阳,入院后诊断为腹部血管瘤破裂。康复后,冀中岳多次向社区干部道谢:“感谢社区干部挽救了我的生命,感谢志愿者对老伴儿的照顾,社区就是我的幸福家园!”

南召县云钢社区把孝老爱亲、守望相助写入居民公约,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人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主动承担照料、赡养老人的责任。组织社区志愿者加强对老年人的巡访关爱。社区建设了“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幸福大院”“医养结合医院”,为老年人提供托老、保健康复、休闲娱乐等多样化服务。对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提供个性化服务,定期走访慰问。云钢社区新建“仁爱幼儿园”,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组织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开设周末趣味课堂、经典诵读等活动,关心爱护留守儿童。组织开展“文明小使者”“环境小卫士”等文明实践活动,培养孩子奉献友爱精神。

南召县优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少儿服务的同时,云钢社区把党群服务中心作为服务居民群众的基本阵地,合理划分政务服务、党群活动、综合治理、协商议事、文体康养等功能区域,推行“一站式”服务和“最多跑一次”改革,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组织,享受便利、快捷服务。在有条件的小区设立党群服务站,配备医疗急救包、维修工具箱等,利用网络平台为企业服务居民牵线搭桥,推动家政服务、管道维修、电路检修、开锁换锁等日常服务项目网上预约、线下服务,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

然而,熟悉云钢社区的老职工都知道,2003年云钢总产破产时,居民大多居住在牛毛毡房和排瓦房中,冬天漏风、夏天漏雨。云钢社区争取到了这个全省唯一一例建在县城之下的廉租房项目,总投资3500余万元,兴建14栋702套廉租房。今年投资600余万元的棚户区改造和配套项目业已完工,彻底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社区居民彻底别了排瓦房、牛毛毡房,住上了窗明几净的崭新楼房,住房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钢下岗职工郭松生,云钢破产后家庭失去了经济来源,他患上了重度抑郁症,社区党委书记马东得知后上门帮扶,安排工作人员为他办理了低保,为他爱人提供了公益性岗位,安排他家首批搬入廉租房。谈起这些年社区干部的悉心帮扶,夫妻俩数次落泪,逢人就说:“当初住在破旧的小房子里,现在住在宽敞明亮的高楼里,楼宇加装电梯,幸福感油然而生,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啦”!

近年来,云钢社区实现“大变样”,居民的生活环境开启美颜模式,先后争取资金1100多万元,改造社区老化的水电网、拆除所有架空线缆及线杆百余根;硬化、绿化总面积达30000多平方米;投资20余万打造星级公厕两座;安装路灯61盏、数字监控32个;建成5个公共车棚总面积1200多平米,建成廉租房绿色环保停车场860平米。修建塑胶篮球场、塑胶跑道、假山、凉亭,修建门球场、足篮一体运动场、儿童乐园等休闲娱乐场所,安装健身器材80多套。原来破乱不堪的厂区净起来、绿起来、亮起来、美起来,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飙升,努力建设幸福和谐新家园。

云钢社区是南召县创建文明幸福星的一个掠影。南召县在全县248个行政村、10个社区开展文明幸福村、幸福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充分发挥行政村、社区党组织主体责任,紧紧围绕组织领导坚强有力、基础设施基本达标、乡风文明成效明显、教育保障服务到位、医疗卫生服务精准、养老服务功能完善、就业创业服务贴心、快递邮件物流服务进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等具体的创建标准,一项一项扎实推进、高效落实,推动文明幸福星创建工作走深走实,给广大群众、社区居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南召县在各村党建服务中心悬挂帮办事项和流程图,提高村、社区“两委”干部服务群众的能力,实现群众有事马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阵地优势,组织优秀党员、优秀志愿者、身边好人等群体讲述身边好人好事,传递好声音,弘扬正能量,把文明新风播种在群众心田。推行文明乡风制度化,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形式,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制定符合本村各自实际的“一约四会”制度(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禁毒禁赌会、道德评议会),用制度约束人和事。开展村内好媳妇、好公婆、好妯娌、星级文明户等模范家庭评定,推进移风易俗。实行文化生活常态化,组织村、社区的业余爱好者建立各类文化合作社,广泛开展戏曲、象棋、书画、广场舞、兵乓球等文体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业余生活。
 
 
 

责任编辑:朱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