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方城供电公司驻拐河镇韩家村第一书记史作晓:不辱使命 重任在肩
河南党建网(朱志才)方城县拐河镇韩家村地处偏僻,四面群山环抱,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健康发展,是省级重点贫困村。冬日的韩家村早已是绿意逝去,映入眼帘的是五彩斑斓!枯叶上满是霜花,衰草在寒风中抖动 -----
韩家村的扶贫帮扶单位是国网方城供电公司。驻村第一书记史作晓说,全村一千多口人,分散居住在南北长10多里的山沟里,没有支柱产业,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滞后。工作队进驻以后,有不少村民的眼里流露出期盼和疑惑的目光,甚至有些村民在背后议论说,工作队来了能干啥?
心中有激情,肩上有使命!第一书记史作晓带领全体扶贫工作队员,沿着坎坷不平的山路,敲开农家门,走进农家小院,与村民面对面地交谈,说的是知心话暖心语,谈的是往后咋能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
韩家村有不少撂荒的岗坡地,长满了齐腰深的杂草。望着眼前这一大片的荒地,史书记暗暗思忖:咋能让这荒坡地变“金地”?种果树,当地缺少水利资源;栽种栗子核桃树,市场上滞销;发展养殖业,存在着污染隐患。——让荒地生“金”?使大家“愁绪”万千!史作晓在查阅资料时得知,像韩家村这种岗坡地十分适宜种植耐旱的花椒树。他组织人员,先后多次到伊川、汝州、宝丰等地实地考察后,认为花椒树好管理,见效快,价值高,销路好,有着很好的发展前途。
2017年,韩家村大干了半个冬天,经过除草、复耕,二百多亩撂荒的岗坡地全部栽种上了花椒树。经过三年多的精心管理,今年花椒树已进入结果期。秋收时节,紫红色的花椒蕾如颗颗玛瑙,姹紫嫣红;浓浓的辛辣香,沁人心脾……今年,共采摘花椒干果两千多斤,销售收入四十多万元。
在村部附近开小代销点的老韩述说着工作队的“功过是非”:工作队驻村五年来,村里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海家庄到张家庄有一段土路,下雨天,泥泞难行;天晴时,坎坷不平。因为这段路,使张家庄人十分“纠结”,大闺女小媳妇很少有穿高跟鞋的!因为路,张家庄的小伙子娶媳妇受到了不小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农资和农产品的流通。2018年,对这段“最后一公里”、“肠梗阻”路进行了拓宽硬化,实现了张家庄人祖祖辈辈的梦想。与张家庄情况相似的还有老刘家(庄)。
韩家庄村部到公路有四里多路程,是全村通往山外的唯一出路。过去由于路面过窄,发生过不少磕磕碰碰。去年,在驻村干部的努力下,对老旧路段重新改造,拓宽路基,更新路面。同时,又安装了路灯。夜晚,路灯明亮,道路宽敞。
过去,每逢大旱,当地群众吃水成了一大难题。在驻村干部帮助下,新打了几口深井,彻底解决了群众吃水难的问题。
过去,韩家村一千多口人,没有一个像样的娱乐活动场所,驻村干部又帮助新建了文化广场。今后有文化活动,再也不用到庄稼地里去举办了。
又是过去,韩家村只有两台低功率变压器。由于电压低,一些家用电器发挥不了正常作用,成了家中的摆设。群众瞅着暗淡的灯光,心想着啥时候才能使灯泡真正亮起来!驻村干部在走访中,有不少群众反映电压低的问题。他们把了解到的情况及时给公司领导作了汇报,七台大功率的变压器很快安装到位。
说完了驻村干部的“功”,还得说说驻村干部的“过”。老韩说,驻村干部跟俺韩家村不沾亲带故,到条件最艰苦的地方,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地为扶贫大计日夜奔波,他们图的是啥?史书记驻村五年,黑发变白发。其他驻村干部黑了瘦了让人心痛。他们也有父母,也有妻儿老小,却为了韩家村,舍了他们“小家”。
村部附近一块空地,几个妇女冒着严寒,在音乐的伴奏下,练习广场舞。她们一边看着手机上的视频进行模仿,一边相互切磋舞技,音响是几十元的音箱,尽管场地、设施十分简陋,丝毫也阻挡不了她们对时尚的追求!休息间隙,一位妇女说:“现在是生活好了,心情舒畅了,咋不蹦蹦跳跳!”摘掉贫困帽子的山村妇女热情、大方、豪爽,有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今年67岁的海书才,右眼因伤失明;儿媳范瑞患有癫痫病,时常发作;孙女患有白癜风病。一家人的生计全靠儿子在外打工,每月三千多元的收入,日子过得十分艰辛。海书才说,家庭的不幸遭遇一度使他失去“活下去”的勇气!“现在日子比过去好多了!俺家该享受的扶贫政策,一样不少都享受到了。共产党的恩情比海深,扶贫干部似亲人!”老海发自内心地说。
海书才家的帮扶干部是国网方城供电公司的李明书记。老海把李明的电话号码写在墙上,他说随时可以和李书记取得联系,家里有啥事,俺们都在电话里说。
不久前,《学习强国》上发表了一篇文章,写的是拐河镇韩家村驻村第一书记做起了香菇推销员,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处在山坳里的韩家村,满山遍野长着野生的丛生林,是种植香菇的优质基料。在第一书记史作晓的努力下,争取扶贫资金近五十万元,建成了占地4000多平米的香菇种植大棚。
由于香菇种植投入多,风险大,使很多群众不敢涉足,都有着“挣得起赔不起”的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史作晓作为第一书记,自知重任在肩。“没有人种我种”!把风险留给自己。四十多岁的他,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不顾别人热潮冷讽,先后多次到南召、西峡、泌阳等地拜师学习香菇种植技术。他婉言谢绝了家人、亲戚朋友的劝阻,自己筹措资金20多万元,从外地购买4万袋料香菇。他说,挣钱归集体,赔钱自己掏腰包。
秋末冬初,种植的四万袋香菇,已进入盛长期。望着棒基上长满的菇蕾,史作晓禁不住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