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红色经典 > 文化旅游 >

穿越沧桑 莲鹤方壶的百年传奇(二)/楚 丽 苏 萦

1923年,一把铁锹将它们从睡梦中惊醒,它们再世新生,世人为之轰动;

1937年,战火纷飞,国难当头,它们踏上迢迢南迁之路;

1949年,鼎革之际,新旧交替,它们险些被带离故地,或漂洋渡海……从此离散。

它们是轻灵奇巧的曼妙;

它们是活跃升腾的力量;

它们是“时代精神的象征”;

它们是“青铜时代的绝唱”;

它们,是莲鹤方壶。

…………

穿越沧桑  莲鹤方壶的百年传奇(二)

文||楚 丽 苏 萦

(肆)饱经离散之苦

正当学术界为墓主人身份争论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炮声打破了这些古器物沉静的梦幻,新郑彝器的安全面临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国宝,河南博物馆从馆藏文物中选取精品器物,连同拓片、书籍,分装成68箱,由开封西行,经郑州南下,于11月初抵达武汉,将文物暂存法租界内。不久又将其中36箱珍品取出,存入美国花旗银行的库房里保存。

不久,武汉危急,这批古物又被陆续运往重庆。

河南古物由汉口乘水路抵达重庆,途中险象环生,日本飞机狂轰滥炸,几经周折才免遭劫难。而令人欣慰的是,豫省古物虽历经坎坷,终于安全存入中央大学在重庆磁器口的校舍,校长罗家纶向河南博物馆押送人员郑重表示,豫省存渝古物“将与本校财产同等看待”。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河南博物馆正待将存渝古物运回河南之际,内战爆发,交通阻断,河南存渝古物始终没有找到回归的机会。重庆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弃渝赴台,仓促之间并没有忘记带走各种重要财物,其中包括河南存渝的古物。所幸运载第二批文物的飞机还没有起飞,人民解放军即攻入重庆,剩余的文物才得以安全保存在大陆。

1950年8月17日,河南派员赴重庆接收存渝古物。经验收,这批古物被国民党政府运往台湾38箱,其中青铜器11箱,包括新郑出土的部分铜器亦在其中。

为更好地保护这些文物,中央文化部挑选新郑、辉县出土的青铜器51件调往北京,其中包括一件由郭沫若亲自定名的新郑古器“莲鹤方壶”和那件唯一带有铭文的“王子婴次炉”。

1996年,为支持深圳博物馆建设,3件郑公大墓出土文物走进深博。自此,郑公大墓这批文物被分藏在海峡两岸四地五馆。

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在饱经离散之苦后,经过50年岁月的长期分离,再也没有机会重展原有的完整面貌,成为海峡两岸文物工作者的共同遗憾。1998年,新落成的河南博物院在开放之际,院长张文军为了圆海峡两岸的共同梦想,将郑公大墓资料的重新整理出版列入重点工作计划之中。

这一设想得到海峡彼岸的积极响应。同年10月,台北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黄永川一行应邀来到河南博物院访问,双方就合作出版及展览交流达成了共识。

1999年6月,河南博物院副院长孙英民率团应邀访问了台北历史博物馆。在经过两年的相互沟通与互访后,两馆终于携手合作,研究人员以分工的方式,共同进行河南郑公大墓青铜文物的整理研究,并在2001年6月合作出版了《新郑郑公大墓青铜器》一书,以此了却新郑出土器物长期分离的遗憾。

(伍)新时代的和谐交响

百年历程,今朝回望。

2023年,恰值郑公大墓发现百年之际,河南博物院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通过裸眼3D技术,让分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河南博物院的两件莲鹤方壶再度重逢,那绝美的风采让前来观赏的少年们目不暇接,而每天万余人的观赏流量,让设在一楼的青铜展厅内始终人头攒动、络绎不绝。

百年纪念活动期间,漫步新郑街头,大大小小的莲鹤方壶造型的标志物,一次次让各地嘉宾惊艳不已、赞叹连连。

8月25日上午,走进李家楼——昔日郑公大墓发现和出土之地,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古朴的城墙,古老庄重的百年老宅,记录这些厚重历史的石碑都依然挺立,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对造型逼真的莲鹤方壶,这一青铜时代的绝代双骄相向而立,泛着淡淡青色,顶上的两只仙鹤互相凝望,振翅欲飞,仿佛要引领人们穿过百年风尘,去回顾百年来的沧桑与离散。

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一百年前,莲鹤方壶等郑公大墓出土文物的灿然现世,成为我国考古史上重要的一页,更奠定了河南文博事业的基础。在这片黄河孕育的沃土上,青铜淬火与兵戈碰撞留下千年未绝的回响;在这片黄河孕育的沃土上,数不清的考古人筚路蓝缕、栉风沐雨,通过对一个个重大文化遗存的发现和发掘,使中华文明的历史轴线不断延伸。

“李家楼郑公大墓,对于郑州、河南考古来说意义非凡,它是河南文博事业的重要起点。”河南博物院副院长翟红志向来访的记者介绍,他不无自豪地说,在河南文博界流传一个说法:“先有郑公大墓,后有河南博物院。”

对此话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更是如数家珍,郑公大墓现世之时,正是中国考古学发轫之始。1923年9月至10月,靳云鹗将所挖掘的文物分两批悉数上交给河南古物保存所保管。1927年,河南博物馆筹备委员会成立。1930年,这批新郑出土的青铜器成为河南博物馆的首批收藏,不仅奠定了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基业,也为河南文博事业开启了先路。

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丁孟对莲鹤方壶有着特殊的深厚感情,2006年,正是他全程护送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莲鹤方壶到郑州,与河南博物院莲鹤方壶团聚,使得这对“国宝姐妹”在分离半个多世纪后得以团聚。两件莲鹤方壶在河南博物院合璧展出,并蒂莲花盛放,双鹤振翅欲飞的盛景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丁孟认为,莲鹤方壶的出现,使人们第一次看到了郑国青铜器的特征。郑公大墓出土的青铜莲鹤方壶上的中原色彩和楚文化因素,正是古文化交流融合的影响,“莲鹤方壶打破了对中原文化传统认识的束缚,为现代考古学走向实证、系统、区划的研究提供了可信的田野资料”。

作为郑公大墓出土青铜器收藏馆之一,深圳博物馆分藏了其中3件青铜器。深圳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黄阳兴介绍,“郑公大墓是20世纪发现的最重要的东周墓群之一,直接推动了中华文明研究与近代学术的发展。因为有了郑公大墓青铜器,深圳博物馆被人瞩目。由此我馆也一跃成为广东省先秦青铜器收藏最丰富的文博单位。”

作为我国成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是领略中原文化、黄河文化、华夏文脉的重要窗口,是增进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如今,在河南博物院共珍藏着58件新郑李家楼“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这其中大约有40%在全国乃至国外的博物馆巡展过。20世纪90年代,莲鹤方壶相继赴丹麦、荷兰、美国、西班牙等地巡展。2002年,莲鹤方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马萧林介绍,就在今年8月22日,《莲鹤方壶出土100周年》纪念邮折首发仪式在河南博物院举行。这件国之重宝又一次被印上邮票,在方寸间见证历史的辉煌。

在历史的长河中,百年只是一瞬,这批郑公大墓出土的文物承载着千年记忆,又凸显着百年印痕,现在分藏在两岸四地五馆,都在记述着过往,传递着历史的能量。

河南博物院的文物库房,至今仍收藏着当年运送莲鹤方壶的包装箱,封条上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重庆市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字样,它曾经装载着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南渡北归,走完了这段惊心动魄、命运多舛的旅途。如今它们静静地躺在库房的一角,见证了郑公大墓流离失所及荣归故里的百年沧桑与传奇经历,见证了河南文博事业的发展变迁。

至今,郑公大墓出土文物已分离70余年。这次郑公大墓出土文物100周年纪念活动,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圳博物馆三家收藏有郑公大墓文物的兄弟博物馆的领导和专家,受邀一起来到了新郑李家楼。回到了100年前缘起的地方,我们齐聚于此,回望过去,也展望未来。”马萧林颇为动情地表示。

他还满怀信心地表示,我们期盼在未来继续“以物为媒”,积极寻求在研究、展示、传播等方面合作的契合点,让离散的文物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信物”,以此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同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传承中华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展现出更大的作为。

马萧林对未来充满期待,他透露了一个心愿:希望这批分隔在两岸四地五馆的文物,有朝一日可以回到河南省亲,实现重聚的百年千年夙愿。

作者简介

楚丽(左),主任记者。郑州日报文娱副刊部《郑风》栏目主编。新闻从业三十余年,曾获中国晚报新闻奖。

苏萦(右),河南省图书馆地方文献部副主任,副研究馆员。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