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新视点 > 理论纵横 >

如何破解生态环境工作中群众“信访不信法”的思考


在对近三年来生态环境类信访件梳理、归档过程中,我们发现:2018年我局接信访件611起,2019年623起,2020年639起,三年来呈逐年上升趋势,我们分析,这与一方面群众物质生活逐步充盈,开始追求精神需求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生态环境部门加大宣传力度密不可分。但,进一步分析信访件内容我们又有了不一样的感觉:许多是有经济诉求的。经与县人民法院对接,近三年来因环境纠纷引发的诉讼数为零!那么,问题就出来了:群众为什么“信访不信法”?作为行政部门该如何去破解?结合我从事生态环境信访十多年工作经验,现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与大家探讨:

一、存在的问题及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基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信访不信法”的现象。老百姓作为“理性人”,他们之所以选择信访而不选择信法,从根本上而言,这是他们从自身出发,权衡利弊得失的结果。

(一)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现象严重。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利剑,是维护人民合法权利、全面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法律实现需要经过漫长的诉讼程序,且维权需要诉讼成本,再加上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维稳工作”的特殊要求,长期以来,在全国很大范围内均不同程度存在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现象。人民群众一旦遇到问题,就会到各级政府及主管部门信访,寻求政府解决。就我县生态环境信访而言有以下三种情况:一是污染问题属实的;二是有纠纷拿污染问题说事的;三是谎报污染问题讹诈企业的。

(二)信访部门“包揽全局”滋生信访。根据《信访工作条例》的规定,信访必须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要符合一定的人数要求,且明确不得越级上访,不得跨区域上访,更不是采取闹访和静坐等非正常手段上访,对涉案涉诉的案件,信访部门则应当依法不予受理。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信访局却“包揽全局”,有访尽接,有访必受,且不分哪类信访属于自己的受理职权范围,哪类案件不属于自己的受理职权范围,且对涉法涉诉案件也进行受理,造成信访案件不分、涉法涉诉案件不分,消极鼓励信访,滋生了人民群众“信访不信法”的现象,造成部分群众不愿意通过司法途径来解决纠纷,甚至采取非法越级上访,向政府部门施压等方式来维权,影响社会稳定。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信访机构却尚未严格区分诉访,以致信访案件不断增加。

(三)领导干部过于重视“维稳”压力。实施依法治国,打造法治政府,必须树立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培养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把一切内外事务的处理,均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之上,依法依规、依程序办理,但是,由于受“维稳压倒一切”的影响,许多干部以劝、哄、补作为息访法宝,以致许多可以通过法律程序解决的案件,群众更愿意采取“短平快”的信访方式实现,而不愿意选择通过法律方式来解决,增加了信访工作数量。 

二、应对措施及工作建议

(一)加大普法宣传力度,正确进行诉访引导。重点是要加强对《信访工作条例》、行政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营造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同时要加强诉访引导,对上访群众进行教育和疏导,帮助理顺关系,引导合理维权。

(二)规范信访秩序,理清上访与诉讼两者之间的界限。一是要制定信访受理范围、程序及规范,做到有规可循;二是要严格限制信访范围,对于信访案件属实的将依法严查,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对于不属于信访范围的诉求,引导其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三是县信访局可以根据工作实际,结合涉法涉诉工作的开展,在县接访中心设立律师服务窗口,实行律师值班,参与化解涉诉涉法案件,减少信访案件,同时,领导干部也要慎用手中的批示权,减少批示、增加指导。

(三)加强领导干部及公职人员的学法用法能力。要实现依法治县,依法行政,建设阳光政府和法治政府,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是主力军;县委、县政府要根据工作实际,多开展法治培训和法治教育,做到领导干部带头模范守法,部门干部模范执法,全民共同参与遵纪守法,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四)提高司法公信力。一是要扩大司法救助途径,对困难群众减免缓诉讼费用,对符合援助条件的案件,法律援助机构也应当简化审批程序,实现应援尽援;二是要加快案件审结时限,做到在法定期限内快审快结,避免久拖不决现象的发生;三是要求加大执行工作力度,尽可能让生效判决能够得到执行,提高司法公信力。

(五)加强分级督办,严惩违法上访。县信访局要加强对信访案件受理办理情况的督办工作,对不按规定受理和办理的案件加强跟踪督办,提出改进建议,并视情进行通报,情节严重的,依法追究责任。比如:近期方城县广阳镇袁庄村落选村干部出资并组织群众多次到省市信访、生态环境部门上访,反映村几家养殖场污染问题。经县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专门调查和监管台账记录几家养殖场都能按环评要求规范经营,根本原因是落选村干部和当选村干部之间有严重矛盾,拿污染问题为幌子采取极端方式闹访、缠访,造成严重后果,应当依法严肃处理,并对违法上访人员尤其是组织者的处置和打击工作,实现信法工作机制法治化。

(六)延伸法律服务领域,将法律服务向基层下沉。通过对信访案件的梳理发现,有钱的人、中高收人的人群,基本可以实现遇到问题找法解决,但问题得不到法律的及时高效解决;而越是生活在基层的群众,越是困难的群体,越是不相信法律,越是喜欢上访,而且问题解决较快,以致群众喜欢上访,部分群众还催生了“专业上访户”现象。就其原因主要有:一是群众文化素质整体不高,基本没有法治思维;二是经济困难,身边人力资源有限,遇到问题,难以通过自身“理顺关系”,三是诉讼需要成本,以致养成“凡事找政府,遇事就上访”等现象;而事实上,越是基层,法律知识越是缺乏,越是需要法律服务;但是,大多数律师及法律工作者均集中在县城,难以满足农村群众的法律需求,司法行政部门可以结合工作实际,将法律服务向基层下沉,延伸法律服务领域。 

要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打破这种“信访不信法”的现象,着力改善社会民生,加强社会管理,把“信访”变成“信法”,把“上访”变成“用法”,把“闹访”变成“守法”,把“接访”变成“尊法”、以最大程度化解群体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共同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美丽中国持续发展做出生态环境铁军积极的贡献!(
南阳市生态环境局方城环境应急中心党支部书记 尚耀文
 

责任编辑:王杰

热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