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主题教育 > 教育实践 >

支教—拓宽你我生命的宽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沁心”支教团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沁心”支教团于7月13日至7月20日在开封市通许县四所楼镇章常庄村小学开展了以“发展孩子们得课外兴趣”为宗旨的为期八天的支教活动。

“支教”是什么,为什么要来支教,起初支教队员们并不把这件事想象的有多伟大,认为只是象征性的带着孩子们上上课玩一玩就结束了,但当经历了人生中第一次支教活动后,队员们都有了新的感悟。

乘坐大巴车从郑州到四所楼镇,原本只需要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大巴车行驶了将近四个小时,走走停停,看着沿途的风景,从高楼林立变成了田间地头,从车水马龙变成了门可罗雀,近四个小时的路程使得队员们原本对目的地的迫切期待变得有些焦躁。

到达目的地—章常庄村小学,和期待中的乡村风景不一样,没有什么绿水青山,更多的是满地灰尘的土路,随处可见的田野,老旧的房屋建筑,从这所小学大门出去对面一条土路之隔的便是一块看不到边的玉米地,看着这比人高的玉米秆,队员们对接下来的支教活动充满的担忧,但这就是农村最真实的境况。

当代青年最重要的本领就是能吃苦,队员们没有怨天尤人,都明白艰苦环境更能磨砺意志,塑造坚强品质,,队员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遇到困难就要解决困难,没有睡觉的床,就打铺盖睡在地上,附近买不到饭那就自己动手做,晚上办公室没有灯那就用自己的准备的灯,一个小小的照明灯,只能够照亮我们办公的一片小小的区域,队员们没有抱怨,说青年人这点苦吃得下。

队员们举着队旗在村子里进行宣传时看到村子里百分之九十的都是老人,百分之八十的都是老旧的平房,村子里的年轻人在家里看不到机会,似乎这比人高的玉米杆挡住了他们的向前进的脚步,纷纷外出去往大城市里寻找机会,留下自己的孩子和父母。这些近古稀之年的老人,腿脚不便,听力下降,队员们不厌其烦的跟他们讲解支教活动,老人们大多文化程度不高,在家教不了自己的孩子,所以队员们都希望他们能把自己的孩子送来参与支教活动。


图为支教队员们在向村民介绍支教队伍  朱运朝 供图
             

自己上学时不觉得教学有多难,可当队员们亲自主持大局当校长,当老师时却一时有些手忙脚乱,招生问题,课程分配问题,队员们对于怎样安排课表才能让孩子们全方面的发展产生了很大争议,以及孩子们的安全问题,怎样正确处理孩子们之间发生的纠纷,怎样能让孩子们更加投入课堂等等问题队员们一时间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解决。但是在队长的有序组织下大家逐个讨论解决问题,队员们各抒己见,思维与言语的碰撞中问题都在一个个的解决。

等到正式开始上课时,看到讲台下孩子们纯真清澈眼神中流出的对知识的渴望时,队员们从此刻才真正明白“支教的意义”,“三下乡的意义”。他们大多数都是10岁左右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对各种东西似乎都能产生兴趣,比人高的玉米地挡住了他们的父母更挡住了他们自己,他们中的很多人去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市里,因此队员们和孩子们讲了很多“外面的世界”并且说到上大学将是你们人生中最简单的去外面看世界的方式而你们的父母通过的是最累的方式,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考上大学,去看看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


图为支教队员在带着孩子们一起做科学小实验  白彩红 供图

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高涨了队员们教学的热情,每天晚上备课到深夜,每名队员都想着在这短暂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教给孩子们知识。支教队的宗旨的“发展孩子们的课外兴趣”所以支教队根据队员们各自擅长的领域开设了体育,美术,科学,舞蹈等等课程,让孩子们在学习之外也能有自己的兴趣,做到全方位发展。队员们认真对待每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四十分钟,孩子们也都非常配合,课堂氛围十分融洽。


图为支教队员与孩子们围在一起做游戏  秦淑怡 供图

教学的同时队员们也在每天最后的班会课上与同学们交流人生的感悟,队员们将自己从小学到大学的经历分享给孩子们,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少走些弯路,可能到了这里,队员们才真正成为了一名教师,才真正理解了自己老师当年的良苦用心。队员们了解到这所学校原本的学生一二年级加起来不过二十人,家长更愿意将自己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接受“更好的教育”而不愿意在基础设施差的农村学校固步自封,可当队员们呢看到这里孩子们的那种求知的眼神时更加相信他们的将来同样充斥着无限可能。在这里支教队提倡社会各界更加重视乡村教育,鼓励大学生们都能参与到支教活动中来,让农村的孩子们更加健康全方面的发展,走出去看看这个世界。(邹涛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