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走基层 >

义煤集团石壕煤矿杨德朝:画好最后的句号

“老伙计,今天的饭咋样?”

“今天的杂酱面味道好极了,比观音堂街上的味道都正,我一连吃了三碗,晚上回家就不用吃饭了。”

12月17日下午5点多,义煤集团石壕煤矿井口餐厅,杨德朝正在征求职工对饭菜的意见。


 
杨德朝是石壕煤矿后勤服务中心主任,也是矿疫情防控办公室的主任。杨德朝今年53岁,按照义煤有关规定,明年9月,他就该退居二线,改任协理员了。

按说到了这时候,工作干的好赖领导基本不会说啥。但杨德朝是个认死理的人,他始终坚信在岗一分钟,就要尽责60秒。为了确保生产服务和疫情防控“两不误”,身兼两个“主任”的他,不仅要统筹考虑全矿疫情防控的具体事项,如核酸检测、门岗值班等,而且还要考虑一旦疫情升级,矿区封闭,2000余名职工的生活问题以及家住附近的260多名职工居住问题。同时,为了确保矿区疫情防控不留死角,每天,他还要不定时对矿区各卡点进行检查督导。工作之繁忙、繁琐可想而知,尽管如此,他每天还是会抽出时间到井口餐厅去看看。用老杨自己的话说,如果一天不去看看,心里总觉得像少了些什么。


 
杨德朝是个“煤二代”。因为父亲在石壕煤矿工作,1989年,他技校毕业后,毫不犹豫地回到了石壕煤矿。刚分到矿上时,杨德朝在机修车间干车工,后来领导看他做事矜持认真,就让他到后勤部门从事职工食堂票据管理和房屋管理工作。后来,他又自学法律专业,并考取了法律顾问资格证和律师资格证,因笔下功夫了得,被提拔为办公室副主任,兼矿上的法律顾问。2012年7月,因工作需要,他被调到到后勤服务中心担任主任,这一晃就是10年了。

老杨的家在距矿40多公里的三门峡市陕州区,想到即将离开工作30多年的煤矿和朝夕相伴的伙计们,老杨的心里有些失落。


 
“建设井口免费餐厅,让职工不出澡堂就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是义煤公司为顺应职工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而采取的一项新举措,也是义煤今年确立的改善民生的十件实事之首,不仅要建设好,而且更要管理好!”

老杨知道,这也许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后一项民心工程了,一定要画一个完美的句号,不留遗憾。不论啥时候职工们提起来,说老杨这井口食堂办得不孬。于是,不论是前期井口餐厅的考察、选址、招标、设计、装修,还是后期食堂设施、餐具招标采购到开张,他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盯在现场。


 
“职工免费餐厅,重在一个‘免’字,不为赚钱,只为让职工吃好。”老杨说,井口免费餐厅,虽说是简餐,但饭菜质量不能减,服务程序不能减,卫生要求不能减。每次到井口餐厅,老杨强调最多的是饭菜质量。义煤公司包括矿上给每人每餐补贴的标准是5元。老杨说,标准是5元,不是让职工在这里吃的和市场上卖5元的饭菜等值,而是成本是5元。老杨扳着指头算了一笔账:早餐市场上一碗胡辣汤卖3元,一个油饼卖2元,人家为赢利,作为矿上的井口餐厅不行,一碗胡辣汤你的成本1元,一个鸡蛋成本也算1元,一个油饼1元。下井工人劳动强度大,必须得让弟兄们吃饱。老杨说,“让职工吃饱、不够再盛”就是石壕特色。


 
在石壕矿井口餐厅电子屏上,不停滚动着一周食谱。这份食谱,是老杨和几个班子成员用心敲定的,他们根据季节变化情况及矿工会定期调查问卷中职工提出的意见及建议不停地变换着花样品种,想方设法让职工吃好吃饱。如周一早餐是小米南瓜粥,油饼、鸡蛋、馒头、小菜;周二是胡辣汤、素包子、鸡蛋、馒头;周三就是豆腐汤、油烙馍、馒头、小菜......午餐、晚餐更丰富,仅面食就有鸡蛋捞面、杂酱面、肉卤面、肉丝面,米饭有红烧肉盖浇饭、回锅肉盖浇饭、杂烩菜盖浇饭等,每天一个样,一周不重样。同时他们还根据季节变化和职工建议,对每周食谱进行调整。

“这次进的食材,怎么没见到商家的食品卫生许可证?”

“有,在付班长那里!”

“洗过的碗筷怎么不放进消毒柜?”

“想着大批职工就要升井,马上要用,就省了一回事。”

“洗过的碗筷不放进消毒柜,就失去了配消毒柜的初衷!这是第一次,提出警告。再有下一次,你应该知道会有什么后果!”

“好的,主任,我记着了,肯定不会有下一次了。”

开食堂,最重要的是食品卫生安全,这是绝对不能出一点问题的,老杨说。为了管好井口餐厅,老杨在后勤中心推行科室领导值班制,每天都有一名科级领导到餐厅值班,一方面是了解职工对饭菜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改正,另一方面是督导饭菜质量和环境卫生。同时,为加强餐厅管理,石壕煤矿还成立了由后勤、纪检、工会等组成的伙食管理委员会,每周不定时组织职工代表上岗巡视。

餐厅管好了,老杨又有了新的烦恼:因为职工下井不能直接与就餐卡联网,导致个别不自觉的职工不下井也来蹭饭。老杨说,下一步,他们计划引进食堂就餐管理系统,和井口信息站入井信息共享,给下井职工提供更加精准的服务。  (文/图 王晓峰)

 

责任编辑: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