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党建速览 > 走基层 >

锦绣大地如画卷 稻花香里话丰年

深秋的伏牛大地,如同打翻了调色板,七彩斑斓。位于大山深处的南召县崔庄乡,万亩成熟的稻田宛如金色丝毯,铺展在山水之间,构成一幅水乡江南的壮美画卷。在希望的田野上,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人们用辛勤的汗水收获着金灿灿,沉甸甸的幸福!
作为南召县水稻主产区,崔庄乡种植历史悠久。建国前,这里除了极少量的稻田以外,大多地方以旱地为主,由于没有灌溉条件,都是“望天收”,产量低而不稳。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当地群众发挥聪明才智,利用当地水资源丰富、落差大的优势,因地制宜大兴水利建设。凭借着集体的力量,团结协作,实施大兵团作战,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敢叫日月换新天”。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修水库、筑塘堰、引河渠、打机电井、建机电灌站,各种灌溉设施从无到有,由少到多,极大地改善了灌溉条件,水田面积迅速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1956年—1972年间,完全依靠人工力量兴修了沙沟、贯沟、石岭、蛇沟、白栗坪、构林沟等6座小型水库、32眼机井、78座塘堰;凭借九涧河、瓦房河、荆子河、古路河、狮子河、黄鸭河六条河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修筑了近160条引河灌渠。先后改造河滩100余处,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而且变“靠天吃饭”的旱地为水浇地,增加水稻面积10000余亩。至1983年,全乡水稻面积达13000多亩,占全乡总耕地面积的 34.3%,占全县水稻面积55000余亩的23.6%。全乡25个村除东坪、核桃树无水稻种植外,其余23个村都种有水稻。
水稻种植,由于受忙闲影响,下种育秧苗有先有后;受水情影响,插秧有早有晚;受品种影响,成熟有快有慢,但纵观崔庄的稻田地,水稻生长的每个时段都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景观。
 
山区的稻田,因地势而改造,千姿百态。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不规则多边形,月牙形,什么形状的地块都有,大小高低,错落有致,令人情趣盎然……
 
栽秧时节,有的放水,有的改水,有的拔秧,有的运秧,有的拢埂,有的平地,有的打秧,有的栽秧,有的送茶,有的递烟,有的撒化肥,有的施灭草剂,一派繁忙的山乡景象,处处飘扬着欢声笑语。
 
插秧时,人手少的、地块小或不规则的,人们就掌握大致行间距离,时常随意插栽;人手多,地块大且规则的,人们就掌握宽窄行距苗距,大多采用拉绳插栽。随意插栽的,宽宽窄窄,万头攒动;拉绳插栽的,行列整齐,分外美观。不管是哪一种插栽方式,刚刚插栽完毕,就秀色可餐。
 
水稻将熟未熟时期,河川平原一望无际,绿油油,齐刷刷,好似草原一般;山间坡地这儿几块,那儿一片,稻穗子黄澄澄、沉甸甸的,像粒粒金子撒在田野上!
 
水利兴,五谷丰。过去的荒滩地,变成了米粮川。海拔高,水质好,昼夜温差大,生长周期长,崔庄特产的大米,颗颗晶莹剔透,像玉像冰又像雪,口感好,营养丰富,倍受人青睐。
中秋节后,有的水稻已经成熟,有的水稻将要成熟;有的稻穗藏在叶里,有的稻穗露出叶面。有的叶子泛着青绿,有的叶子显出橙色,有的叶子已经金黄金黄。远远望去,恰似一幅幅不同色彩的大小不一的壮锦!
 
微风吹来,风情万种的稻子,娜娜着身姿,在风中摇摆!若是天气晴朗,头上是蓝天、白云,地上是村庄、农田、水渠、山峦。有的村庄在农田边,有的房舍居于水田中央,泛青泛黄的水稻构列出大山、丘岭、山岗、村庄的轮廓,满目美景,如诗如画!

诗画的田野,诗画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耕地、修垄、放水、趟地、育苗、栽秧、施肥、拔草、收割、脱粒、扬晒,种到收中间有十几道过程。农民们头顶烈日,脚踩泥水,弯着腰辛苦劳作,一身汗水一身泥,用双双粗壮的手作画笔,用汗水和泥土作染料,把土地作画布,苦和累描绘成他们特有的画作,才有这新时代的诗情画意,才有这新时代的幸福生活!美的创造者才是最美的人!
 
这个时节,时常有一些老农走在水田的地埂上,看看丰收的稻子即将收获,禁不住心花绽放!行走在田间地垄,如在画中荡漾,此时,诗和远方就身旁!金色的稻田,金色的生活,新时代的新农村,处处都是新生活!(张志芳 杨伟 李德强)

责任编辑:朱志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