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传统而求新意——青年钧瓷艺术家牛艳娇印象
基传统而求新意
发布时间:2021-01-21 来源:河南党建新闻网 浏览: 次
青年钧瓷艺术家牛艳娇对钧瓷最初的印象,来自多年前丈夫送给她的一个钧瓷小碗。其时,她与丈夫正处于热恋之中。她只知道这个手拉坯小碗出自未来公公苗宗贤之手,既没有意识到她要嫁入的是知名的钧瓷世家,也没想到多年以后,宇宝钧窑这个钧瓷界赫赫有名的窑口由她把控发展方向,并成为她人生新的起点。

“从1988年创办个人窑口起,我爸坚持‘仿古而不复古,继承须有创新’的创作理念。古朴的形制、多变的釉色、大气的风格,《国威尊》《军威尊》《净瓶》等作品,因为有这样的特点享誉钧瓷界。他的个人风格,深刻地影响着宇宝钧窑。我爸宽厚豁达、为人正直,对钧瓷艺术执着追求、锲而不舍,在钧瓷界广为传诵。”牛艳娇说。


2017年,苗宗贤大师逝世,宇宝钧窑失去掌门人。看起来娇小文静的牛艳娇,成为带领宇宝钧窑继续前行的当家人。在牛艳娇看来,宇宝钧窑最大的财富,不是苗宗贤大师留下的一件件钧瓷精品,而是他为宇宝钧窑留下的鲜明的艺术风格。牛艳娇知道,宇宝钧窑想要走下去,艺术风格不能变。从接手宇宝钧窑那天起,牛艳娇立足传统工艺,坚持传统施釉方法和煤烧工艺,保持宇宝钧窑煤烧作品一贯的风格。

“有一次,我参加外地的陶瓷博览会,一个南方瓷区的同行跟我说,他们现在也能烧出钧瓷,釉色和神垕钧瓷的差不多。我领着他看了看宇宝钧窑的传统煤烧作品,他很惊讶,说原来这才是真正的钧瓷,这样的釉色是钧瓷的特色,他们烧不出来。”牛艳娇说,这样的经历,让她更加坚定地认为窑变之美是钧瓷立足于世界艺术之林最大的财富。正是有了这样的认知,牛艳娇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更多新的探索和尝试。

“发展钧瓷艺术不能忘本,一定要保持钧瓷窑变这一特色,从传统中汲取养分。在此基础上,当代钧瓷创作者可以在工艺流程和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让钧瓷的器型更加丰富、釉色更加多变,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此外,在新的历史时期,钧瓷在产品包装、推广宣传等方面,有新的课题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牛艳娇说,神垕的创作者可以走出去交流学习,在艺术创作、审美观念、产品设计等方面不断提升。

责任编辑:王增阳 张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