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邮箱:hndjwvip@126.com
您的位置: > 时代先锋 > 党员风采 >

阳光洒满穷山沟——记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拐沟村党支部书记张书军

河南党建新闻网讯(通讯员 李帅)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村小校园,5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张书军迈着矫健的步伐,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31年扎根乡村的经历,让他很早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早晨必到村小看一看。他对这所不起眼的小学有着别样的动人情结。

张书军的家乡拐沟村,坐落于河南省镇平县高丘镇,这里山不高,挤得却紧,沟沟岔岔,盘根错节,走进村子就像进入迷魂阵,如果遇到下雨天,几乎让人不辨方向。这个2002人的村被一个又一个山坡切割成44个自然庄,坡地从山底漫上山巅,星罗棋布,像一幅可爱的儿童画。不远处,山上成片的扶贫太阳能光伏板,抬头挺胸,尽情沐浴着阳光,让这个闭塞的村落率先触摸到了党的温度。“山窝窝有好儿郎,会割草来会放羊,电不通、路不畅,白天吓走俏婆娘,只能在家奉爷娘”,贫穷落后似乎成了这里的标签。

没到过拐沟村的人,不明白这里的村民为何能将云雾踩在脚下;就像不了解张书军的人,不明白他为何放弃外面挣钱的机会回到偏僻的山村。谁也未曾想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农民,会将阳光洒满穷山沟,成为今后改变拐沟村命运的主角。

教书记

1992年,高中毕业的张书军放弃去南方打工挣钱的机会,回到村里小学成了一名代课教师,一干就是10年。

那时村里缺老师,乡亲们识字的很少,普遍都是文盲,张书军成了村里少有的“高材生”。校长找到他,语重心长地说:“军儿,你上小学的时候我教你,从小我就知道你是个懂事、重情义的人,来帮帮大伙儿吧,今后村里有一个孩子走出大山,你就是功臣!”张书军留下了,可面临的困难重重:简易的石头堆砌起一堵围墙;几间砖瓦房教室挤满了孩子;教室不像个样子,没有几张像样的桌子,黑板上抹的漆也掉了几块,教室地面坑洼不平,孩子们趴在桌子上左摇右晃;几个孩子还没有凳子,和其他人挤坐在一起……

方法总比困难多,功夫不负有心人。张书军和孩子们利用课外活动时间一起搬石头砌墙;利用星期天时间用滚子和碾盘修平校园和教室坑洼的地方;上山砍几棵小树给孩子们做了几个凳子。缺少课本,张书军就一本一本抄写送给学生;交不起学费,他就和孩子们一起上山采蘑菇、挖翻白叶、摘蓖麻籽、摘酸枣卖了当学费;雨下得大,河沟洪水泛滥,他就和学校老师一起分头护送居住偏远的孩子安全到家……

1995年,张书军结婚。1996年,他的爱人范秀丰也在他的带动下成为拐沟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一直到现在。从那时起,他们就住在学校,以校为家,上课是老师,下课当保姆。

春天,校园里杨柳依依,他们教孩子们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夏天,绿树上蝉鸣阵阵,他们带孩子们吟: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秋天,山坡上菊花盛开,他们同孩子们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冬天,教室外雪花飞舞,他们让孩子们学: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

还有帮孩子们缝书包、补衣服、糊窗户、洗头、剪指甲、看病……

这一幕幕的美好和感动深深镌刻在张书军的脑海里,成为他一生挥之不去的教育情怀。

致富记

张书军心里一直有一个念想,就是帮助乡亲们致富。他默默的付出和奉献,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2001年,他在当代课教师的同时,还兼职做了村里的会计和文书,一干就是20年。由于不少村干部识字少,也不会写字、算账,造成村里账目不清,许多群众借此上访告状,矛盾纠纷不断。张书军上任之初,就从理清账目开始干起。他一家一户跑,多次来回核对数据,多方征求村“两委”和群众意见,每月及时公开账目,最终赢得了大家伙儿的信任。

当年,他被村里选派到贾宋党校培训基地学习农作物种植技术。回来后,他就在村里办起了农作物种植技术培训班,自己担任讲师,主要教红薯、小麦、玉米、花生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村里近400人从中受益。

2006年,眼界开阔的他又自费到邻近的周盘村以及西峡县双龙镇学习香菇种植技术。学成之后,他在村里开设香菇种植班,教授种植技术。从2006年到2013年,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种植香菇,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其间,他仍不时关注教育。他多次协调村里,对村小学校舍、院墙进行了维修,借助义务教育改薄项目、义务教育均衡验收契机,对学校的教学楼及桌凳、黑板、门窗进行翻新和改造,并建起了多媒体教室。他还主动和镇中心校对接,协调南阳理工学院学子到学校义务支教,支援家乡的教育事业。2015年,他被群众推选为村副支书,负责村党建工作;2021年,他全票当选为拐沟村党支部书记。

当上村支书后,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他丝毫不敢懈怠。从村提留、乡统筹、交公粮、废“两税”到粮食直补、新农合、农村低保五保、养老保险实施,再到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乡村振兴,张书军成为这个历史时代最光荣的见证者、记录者和实践者。村民收入低,他利用扶贫政策优势发展光伏,每年分红18.8万,63户群众从中受益;他还支持村民在村里种植香菇50万袋,养羊500头,村民年人均纯收入逐年提升。村交通条件落后,他就跑前跑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165万元硬化通村通组道路;争取投资83万,建设全村饮水安全工程。村集体经济薄弱,他积极争取扶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项目资金50万元,入股想念,每年进行分红收益;积极招商、对接,盘活启动南阳伏牛山饮品有限公司开发矿泉水项目;利用村花栎树种植面积大的优势,采用“农户+合作社+基地”模式,吸引投资商建设养鹿基地。

在张书军的带动和帮助下,村里一部分人富了起来,这原是一件高兴的事,可问题又来了:有了钱,部分乡亲就到镇上、城里买了房子,孩子也带走了,村里劳动力人口也逐年开始减少。

认亲记

2021年恰巧赶上山区学校教师和学生“双流失潮”,张书军急在眉头、痛在心头。多年的教育情怀让他深深打上了教师的烙印。在孩子们眼里,他不仅是张书记,更是张老师。 虽然学校仅剩下25名孩子,可他们却承载着全村的希望。

为了争取有教师到山区任教,他提前、多次向镇中心校反映情况,终于分来了3名特岗教师。由于疫情原因,特岗教师开学时没能及时到位。在新老师到位之前,张书军再次重操旧业,在学校代起了课。从四年级语文到五年级语文,他教得有板有眼,与正式教师无异,他从没落下一节课。当时恰逢镇中心校来校检查,看到他亲自在为孩子们上课,十分感动。

三名大学生新老师来了,整个学校充满了希望,孩子们都欢呼起来,可现实却十分窘迫。她们一位来自焦作,另两位来自三门峡灵宝,都是女教师,且距家较远。学校条件有限,新老师到校吃住都成问题。为留住这三名特岗教师,张书军决定接她们到自己家吃住。“一切为了我们山区的孩子,付出点,值得!”

一下子添了三口人,张书军的生活并不轻松,家庭日常生活开支翻了一番。虽说农村种的有菜、存的有粮,可他并不放心,每隔两天都要到镇上割些肉来改善生活。“你们能来这里教学,就是我的大恩人,是我们全村人的大恩人呐!在我这里,不要拘束,就像一家人一样。”张书军经常对三位老师这样讲。

时间久了,蔺晓怡、张健健、刘海心三位老师觉得张书记既可亲又可敬,对她们又好,不仅是长辈,更像是自己的父母一样。张书军有两个儿子,没有女儿,他们夫妇俩把她们仨儿当做自己亲生女儿一样对待。

新冠疫情暴发,她们三个就隔离在张书军家,安全、方便,又倍感温暖。学校为蔺晓怡老师集体过生日,张书记亲自到场为她庆生,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学校留守儿童多,居住在王家庄、冬青树沟的十多个孩子家里距学校较远,需要翻山越岭,很不安全,张书军就每天用自己的面包车接送孩子。

她们还经常听村里人说起学生韩朝军的事儿。韩朝军学习成绩不错,可由于家庭原因,上到五年级就辍学了。张书记亲自到他家走访,抱起他,给他讲:“如果你不好好上学,就会和我一样,一辈子在家抡镢头把!”后来,韩朝军考上河海大学,博士毕业后,成为贵阳水利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彻底改变了命运。每次回老家省亲,韩朝军都要来看望张书记,说是他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三位老师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心情,发自内心地对张书军喊起了“爸”,向妻子范秀丰喊起了“妈”……夫妇俩一下子多了三个“干女儿”,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一辈子,何其有幸,让他们相遇。

他的两个儿子也十分争气,大儿子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读博士,小儿子考入镇平一髙读高三。2022年张书军家庭被中共镇平县委、镇平县人民政府表彰为“模范育人家庭”。

从1990年-2023年,拐沟村已累计培养出大学生超百名,硕博生十多名,培育出教师46名,成为远近闻名的“教师村”。

从代课教师到村会计再到村支书,张书军把大半辈子都奉献给了生他养他的家乡。负了青春,不求回报,但他心中充满阳光,是他给这个穷山村带来了阳光和希望。说起未来,他仍是信心满满:路要扩宽,路灯要安装,将军山、银滩洼、支锅石等旅游资源要开发,也定会有更多的拐沟优秀学子在我们的努力下走出大山,绽放光彩……

责任编辑:王杰